育儿指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

关于早期教育,作为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我有几个观点和年经的爸爸妈妈分享:

第一,成长自己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 __早期教育中的四个更重要”

大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当家长,摸着石头过河,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能逞强,而要示弱”,知道自己不足,去学习,去改变。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自己的成长:家长通过学习,唤醒内在智慧,因时因地因境应对孩子发展中的问题。

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多能力要趁早培养,选择合适项目帮助自孩子发挥天赋,成了很多父母的追求。在一些早教机构的宣传引诱下,父母会更加地不知所从,实际上这里面呈现的是父母的焦虑状态。情绪是很容易流动的,是很容易互相影响的,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当父母非常焦虑时,无论你怎么样安排,你的焦虑一定都会传递给孩子,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处在焦虑的情绪状态里,他的大脑处于一种应激水平,他的开放程度会降低,他的学习能力会减弱,此时是很难吸收到什么新东西的。父母不断地训斥,孩子一些基本动作都不能完成,一些基本指令都不能听进。总之,父母自身的焦虑不会是早教的助力,而成为儿童发展的障碍。

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经常处于负面情绪状态,这才是生活。其实可怕的不是焦虑,而是父母的焦虑转嫁,当我们带情绪指责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做得不对时,就在让孩子替我们的情绪负责,没有直面真实的自己。

武汉的心理特级老师耿喜玲给我们讲她的教子智慧,值得借鉴。女儿并不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有时候给她讲题,讲了几遍,她还是一些茫然,耿老师自然有几分着急和烦躁。但她并不象普通家长那样迁怒于孩子,而是告诉女儿:我讲了几遍都没有让你明白,妈妈是个老师,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你理解,妈妈感到好挫败哇,你能原谅妈妈,麻烦再给我一点时间,允许我再讲一遍吗?”这样的养育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尊重与耐心,还学会了同情和共情。长大后,她问老师问题,自己没有听懂,不仅没有自责,反而安慰老师:我不急,您慢慢来!” 她女儿十分优秀,博士毕业。

第二,发展整体比发展局部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 __早期教育中的四个更重要”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使教育与儿童生活相结合,源于儿童的生活,且高于生活。

中国很多家庭送小小的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家庭中会出现一个关于早教的冲突,一个说让孩子苦练琴艺,一个说,他那么小,让孩子自己去玩,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发展整体重要,还是训练局部优先。过早地学琴,孩子的手指可以比别的孩子更灵活。这是局部的发展。这是早教的一个收获,但如果我们过度地把时间放在局部,整体的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抑制。一个男孩子3岁就会识几千个字,他常常拿起一本书专注地阅读,在阅读方面的确是好的,他的词汇量很大,出口成章,但同时,因为长期埋头阅读,他的行动能力就会变得弱一些,人际交往也会薄弱一些,与人打交道时,处理问题方式可能单一。

早期教育

有一部电影叫《狂恋大提琴》,是英国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的传记电影,主人公是个音乐天才,她姐姐虽然也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但从天赋上远不如妹妹,受妹妹耀人光环影响,没有在音乐上走太远,婚后与乐队指挥基弗•芬奇过上了宁静的农场生活。五岁即展示过人的禀赋,16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告别舞台,卒于盛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自己深受不完整的人格带来的折磨,也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局部的发展,还是整体的发展?我们知道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到社会上独自打拼,到复杂的系统里,人们需要储备的各种能力,这都需要最早的时候打下基础。即使你的孩子是某个方面的天才,在尊重他的兴趣偏好的同时,不必过早过度训练,这会延缓孩子的全脑发展,多带他在真实的生活中嬉戏,促进他的全面发展,全脑发展,从他的一生的幸福而言,这会更有价值。

第三,游戏式学习比课程式训练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 __早期教育中的四个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生命发展的早期,孩子是在玩耍和游戏中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构建自我结构。

狂恋大提琴

假扮游戏”这种即兴的游戏需要儿童更多地思考、计划、想象和自我管理,而这些恰好都能够帮助儿童发展执行功能,或者说大脑额叶的能力(额叶与目标实现和自我调节相关)。研究发现,儿童与同龄人一起参与的想象游戏越多,他们发展执行功能的时间越早,因此,他们与同龄人的合作就会更加默契,对于制定的任务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责任,并且拥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另外想象游戏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词汇发展。①

第四,关注过程的评价比关注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下) __早期教育中的四个更重要”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幼儿园、早教机构门口,家长去核对一些数据,比如你的孩子考多少分数, 我的孩子用了多少分钟,你家孩子一分钟写了几个字,我家孩子十分钟读了几句书。结果总是有好有坏,有高有低,你的成功就是以我的失败为代价,比出无能、比出难受,比出焦虑,比出痛苦。当我们简单地关注结果时,会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心智化的发展,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今天在幼儿园学英语,老师教对话,我得了满分。”父母说:宝贝,你真棒!我们带你去吃麦当劳,好不好!”很遗憾,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对过程进行管理的机会!对过程进行管理,爸妈可以非常细致地去了解:你考了哪些题?哪道题对你印象最深刻?你喜欢的是哪个单词?为什么喜欢这个单词?这个单词让你有些什么联想?”等等。

这些可能跟考试结果无关,但是这些问题,这些对话直指孩子学习的过程,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学习的结果,学习所转化的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并不清晰,如果家长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的话,孩子会深深地感觉,我是被关心着,我是被爱着的,这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第二,从心理学的细节角度来看,关注结果关注的是外部动机,而关注过程,关注的是内部动机,即过程关注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享受学习本身,这种学习动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只关注结果,孩子学习主要靠外驱力——为了迎合成人或战胜他人,这就把生活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人,慢慢失去了与自我的联结,他也会努力学习,但学习过程容易出现耗竭和空虚感。

第三,同样的成绩和名次,不同的人看法是不同的,重视过程的评价让早期家庭教育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不是彼此冲突,这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给孩子提供一个发展的安心环境。

家庭教育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越是要求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他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在孩子的生命早期,把孩子的学习内部动机充分唤醒了,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注:①(美)菲利普.津巴多.《津马多普通心理学》P27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