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是当今教育届热议的焦点,也是颇具争议的一点。
提出了费曼学习法”的天才科学家费曼,是怎样长成科学家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围观这个热爱科学、拥抱未知与不确定、爱闹、爱自由的人。
------诞生天才的土壤是自由与兴趣
人人都渴望爱与自由,这种教育理念非常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真的很难做到。
社会竞争越来越残酷,升学就业压力那么大,试问有几个家庭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放任孩子自由”成长?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种给予全然的爱与自由”的本钱和资源,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承受全然的自由”所带来的结果。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
若能尊重孩子,并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有一种努力向外扩张自己个性的能力。
平日里他们会很主动,能主动地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能坚持做下去,能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改变自己要做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不是让他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恣意妄为,而是帮助他能够控制自己不做什么事,能够自发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01
充分认知的自由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最大阻碍不是别的,而是他们自身的恐惧、担心、怕麻烦。
于是孩子只能小小地叹息一声,收起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谨小慎微,做个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保持干净、爱卫生、不添乱、不让爸妈担心。
孩子的行为被过度限制了,是对孩子成长潜能的一种损失和浪费。
蒙特梭利说:
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里只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
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反复做,在反复练习中学会专注,产生有序。
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也就形成了。
这不能碰、那不能做,孩子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就会逐渐失去对很多美好事物的兴趣、失去持续专注于某件事的宝贵体验,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认知。
允许孩子在安全、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活动、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专注其中的事情,并给他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在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除非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干扰他、打断他。
在这样的自由下,孩子才能够发展内心的真实需要,充分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自发地决定做一些事或者不做一些事,而不是总受制于他人的控制。
02
选择的自由
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大都是谁做主?
我们的父母,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替孩子做选择,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做一些事。
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什么时候做作业,看哪些书,大到上什么兴趣班,学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
西方谚语有云: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给孩子自由,就是让孩子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经验,那对他来说更深刻、更有价值。
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取舍、也就意味着他需要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分析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孩子。
只有亲身体会过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经验。
孩子才会更懂得分辨好与坏,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言行,自我负责。
03
管理自己的自由
我见过很多从小学到高中,在严加管教下可以取得优良成绩的孩子。
到了大学宽松的环境中,没有父母步步紧盯的督促后,完全没有了自制力,失去做事的主动性,不断放纵自己。
这是教育的失败。
同样是来自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理念:
纪律应该来自自由,而不是约束。
那些被说教、强迫、洗脑、威胁、惩罚出来的乖学生”不是守纪律,而是被麻痹、被毁掉了。
当一个学生拥有自由,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然后选择去做他应做的事,不做他不应做的事,这样的纪律才有价值。
如果只有他律而没有自由,永远无法产生自律。
再反思我们自身,多少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紧盯着、监督着;
制定一系列计划,把孩子的学习活动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
不许打开电视,不给玩手机,不许跟学习差的孩子玩,规矩限制一大堆,生怕那些诱惑干扰孩子的学习。
我们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了,把孩子的环境创造地太干净”了。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眼前,而应该着重于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自主地管理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放下那颗焦虑的心,不要约束太多;
允许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多让孩子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只需在关键时刻适时引导。
或许刚开始给孩子自由时,他的行为并不那么如人意,这再正常不过。
时间长一点,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潜能会让他自主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做一个有远见的父母,就请在这三个方面给孩子的自由。
安全范围、一定的规则,会给孩子边界感、安全感;充分的自由,又会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去探索去发挥。
这样成长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更有利于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放下那颗焦虑的心,不要约束太多,允许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多让孩子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只需在关键时刻适时引导。
或许刚开始给孩子自由时,他的行为并不那么如人意,这再正常不过。时间长一点,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潜能会让他自主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做一个有远见的父母,就请在这三个方面给孩子的自由。
安全范围、一定的规则,会给孩子边界感、安全感;充分的自由,又会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去探索去发挥。
这样成长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更有利于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做到这几点 :
近两年,很多父母都在讨论说,要从小就带孩子见见世面。
可是,却很少有人能说清,究竟怎样才算是带孩子见世面,在这个过程中,又要注意些什么。
我想,真正的带孩子见世面,需要以下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见人心
如今这个社会,永远是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并存的。
就在上个月,一名14岁少年,仅仅因为一副耳机,就被5名同班同学殴打致死;
在地铁上,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对身边的17岁男孩发难,用脚猛踹他的胸口:你凭什么不让座”,孩子无助的表情让人心疼不已。
还有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绑架、性侵事件......让所有家长揪心不已。
所以,为人父母,比起给予孩子优渥的成长环境和优良的教育,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孩子识别人心,懂得分辨人性善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可以先带着孩子一起去福利院做义工,感受与传递真正的温暖与善良;
然后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当看到那些随地吐痰的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在地铁上吵得面红耳赤的人时,告诉孩子:
以后千万不要成为这种人,遇到这种人也尽量远离,更不要请进生命中。
最后,要认真地告诉孩子: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相信,你可以善良,但是你的善良一定要有锋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孩子的童年时期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形成的种种观念往往会影响一生。
这不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更是为他们行走于世间披上一副坚硬的铠甲。
当你真正走过许多路,遇到许多人之后,你就会明白:众生百态,有善有恶,见人心的善,懂慈悲之念;见人心之恶,懂处事之道。
有远见的父母一定要多带孩子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从而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阳光的价值观,未来做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的大人。
二见天地
北岛曾说过: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我认为,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去看看世界,不仅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能让孩子知晓,这世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更有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
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次微小的触动,都可能就此改变孩子的一生。
股神巴菲特出生在一个小城奥马哈,那年,刚过完10岁生日的巴菲特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日礼物 ——一次前往纽约华尔街的旅行。
在华尔街,他被那里的证劵交易所深深吸引,大屏幕上股票价格不断跳动的场景让他激动不已。
回家之后,他就对股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钱学习炒股,之后一发不可收拾,16岁就赚到了53000美金。
看世界的过程真的是会潜移默化指引一个人的未来方向。
香港首富李嘉诚曾谈起自己教育孩子的秘诀。
上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有私家车接送,李嘉诚却常常带着两个孩子挤电车上下学,还认真地告诉他们:
在电车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
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而且两个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打工养活自己,在麦当劳卖过汉堡,也在高尔夫球场当过球童。
李嘉诚认为,让孩子体验百味人生,学会做人处事,比给他们金山银山还要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