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教育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要做外科手术,一个医生跑过来说:"我对做手术没什么经验,我现在要凭常识给你做,因为我有一颗爱你的心。"

听到这话,我想你一定会落荒而逃。

同样,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做父母,我们只知道,我们爱孩子。可一看到孩子犯错误,我们就会抓狂,大吼大叫,瞬间变成孩子厌恶的魔鬼。

爱更像手中的百元大钞,只有坐公共汽车时,才发现,需要的是硬币。

专家告诉我们,只有爱,没有技巧,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

接下来我要给你介绍一本书,这本书,能帮你解决具体问题的困惑,它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本书在豆瓣评分8.8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居美国各大图书馆排行榜榜首,在美国销售5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31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

本书作者海姆G吉诺特,美国心理学博士后,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著名的儿科医生。他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家长及教师的教育,并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书是他的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吉诺特写本书的宗旨是:帮助父母把期望的目标转变为每天的实践,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教育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经典之作

1、破解儿童语言中的密码。

5岁的南希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当她看到墙上画了许多画,她大声的问:是谁画了这么多难看的画?”

她的妈妈有些尴尬,对南希说,你把这些漂亮的话说成难看,非常不友好。”

旁边的老师听了,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画简陋的画。”

南希看到另一个被毁坏的玩具车,又问:是谁把它弄坏的?”

妈妈说:是谁弄坏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老师和蔼地说:"玩具就是拿来玩的,它们本来就可能会坏。”

妈妈只想快点解决女儿的问题。而老师理解了南希问题背后的担忧。

南希并不是对画画的人或弄坏消防车的人感兴趣。作为一个第一天离开妈妈,走入陌生环境的五岁女孩来说,她害怕会因为画画或做事做得不好而受到指责,她的安全感敲响了警钟。

老师给了她明确的答案:在这里,老师不会因为我做不好事情或者毁坏东西而指责我,老师很好,令我满意,这里是安全的。

所以,她开开心心地和妈妈说了再见。

儿童因为太小,还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但他们格外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

他们的问题背后,通常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需求,大人需要了解儿童的需求,并给出满意的答案。

但是,大人通常很难深入儿童的内心,去探求儿童真实需求。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

因为成年人正确认识自我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全面地了解儿童,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儿童就更加困难了。

父母只有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否则,就会走入误区。

老师

2、沟通的误区

(1)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一个孩子对爸爸说:我恨妈妈。”大多数爸爸会怎么说?

有些爸爸会说:哦,妈妈天天做家务,上班,还要照顾你,她这么辛苦,你不能恨她。”

有些爸爸会暴跳如雷:你居然恨妈妈?我们简直白养了你,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家伙!”

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我们只接受孩子爱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恨。

但是,人类的情感本身就是既矛盾又混乱的,有时候爱,有时候恨,这种积极或消极的感情都是真实、自然,再正常不过。

当父母冲孩子大喊大叫时,孩子会愤怒,体会到的是恨,而不是爱。

而当孩子说出恨意,我们却教育他们,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害怕时,我们告知他们没什么可怕的;

失去心爱的玩具时,我们告知没什么可悲伤的。

孩子感到沮丧时,我们告知他们要开心点。

孩子和自己的真实感受隔离了,长大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到底想要什么。

妈妈

(2)批评和说教

有一天十二岁的本放学回家,开始向妈妈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抱怨,她还朝我高声嚷嚷。”

妈妈听了,冲他喊道:我的老板也很可恶,但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嚷,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还不赶快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儿子听了更加生气,他怒气冲冲地上楼去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吃晚饭。

说这话的父母,一定是想让儿子这么认为:哦,老师布置作业不多,是我自己做的太慢,我不该抱怨,老师冲我嚷嚷,是我活该,确实是我错了,我回家也不该跟妈妈抱怨。”

但是没有哪一个孩子会真的这么认为。

当老板在他的办公室,冲我们大声嚷嚷,指责我们懒、不如别人的时候,难道我们心里想的,不是把辞职信摔在他脸上,然后扬长而去吗?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做。

当孩子处在强烈的情绪之中,他们听不进任何说教和安慰。这样的对话,不会让孩子对作业更感兴趣,反而增加了怨恨和距离。

孩子抱怨的目的,只是想让父母看到、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受,甚至有时候希望自己只说出一点点,其余的感受想法都能由父母代他们猜出来,他们就受到了极大的安慰。

家庭作业

要用指导代替批评

一天,7岁的儿子在玩玻璃杯,爸爸说不要在玩了,你会打碎它的,你总是打碎东西。”儿子说我不会的。”就在这时,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父亲说:你真是个笨蛋”。儿子也说:你也是个笨蛋。”两个人大声争吵起来。这个晚上没有人过得开心。

孩子打碎杯子,许多家长会作出跟打断腿一样的反应。孩子虽然得到了一个消极的教训,但这个教训是以爆发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作为代价。

爸爸可以直接拿走杯子,然后代替一个球,或是其他的东西。

在杯子破碎以后,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处理玻璃渣,孩子会产生内疚感,同时也会得到教训。

家庭作业

批评和指责来源于父母的愤怒和不满

父母不是圣人,当看到孩子,一错再错,我们的愤怒便会勾起。特别是当孩子愤怒地指责我们时,我们的愤怒一触即发。

一天,十一岁的简回到家大叫:我打不了棒球,我一件衬衣也没有!”

简的妈妈非常愤怒,但她意识到了,她没有隐藏自己情绪,反而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我非常生气,我给你买了6件棒球衣,你不是把它弄丢了,就是放错了位置,你应该放在抽屉里。”

恰当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又给了女儿一个指导。

孩子的确会让我们感到愤怒,让我们忍不住批评,指责,但父母可以学会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的表达。

老师

(3)错误的时间,过分的赞扬

这天,伊凡家人正开车回家。六岁的伊凡静静地坐在车子的后座上,妈妈觉得要表扬她一下,于是转过身对伊凡说:伊凡,你乖极了,我为你骄傲。”

片刻之后,伊凡拿出一个烟灰缸,把里面的东西一个个扔向爸爸妈妈,烟灰和烟蒂不停地扔过来,就像原子尘一样。

夸奖就一定好吗?让我们来看看伊凡怎么说。

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都很烦缠着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正靠在爸爸和妈妈中间,最后他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车从中间折断,他的爸爸和妈妈会没事,但是他的弟弟会被切成两半。

此时,恰巧妈妈夸他乖,这样的夸奖让他觉得很惭愧,于是他就不顾一切地表现出自己不配夸奖的样子来,于是他扔了烟灰。

大多数人相信夸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但实际上,夸奖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

妈妈

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去赞扬孩子,确实是家长要掌握的技巧。

我听见老师对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不勤奋,所以成绩不理想。

家长会把老师的话,传给孩子。孩子听到后作何感想?孩子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会更加懒惰。因为如果他们努力,却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聪明的这个标签就会被撕下,他们害怕自己不配有聪明的这个评价。

八岁的朱莉很努力的把院子打扫干净,妈妈回来后,对他大加赞赏:

院子里到处都是垃圾和树叶,现在都没有了,我真不相信,一天就能把它打扫干净。”

你一定费了好大的劲儿,这个院子看起来真令人开心。谢谢你,亲爱的。”

朱莉看起来既开心又自豪。

妈妈并没有说出你真是我的好女儿,没有你妈妈可怎么办这样对她人格赞美的话。

如果有人赞美你,像天使一样可爱,非常出色,慷慨大方,这样的赞美有些令人尴尬。

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会觉得自己不配这么完美称呼。他可能会用行为不端来坦白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所以在夸奖孩子时,我们只是夸奖孩子的行为,而不评价他的人格。

称赞就像用药,不能用错,而且在恰当的时机,有合适的剂量。

老师

(4)带来更加严重后果的沟通方式:恐吓、惩罚、明知故问

奥利弗五岁,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户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父亲说: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户上,我会把你打得眼冒金星。”

一分钟之后,传来一阵玻璃碎裂的声音。

父母喜欢用,如果⋯⋯我就⋯⋯的语句来恐吓孩子,这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孩子会再次用这种犯规行为来宣告他的主权的不容侵犯。

这时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球拿走,或者让孩子在外面去玩者,两者选其一。

如果惩罚孩子,孩子不会改变这种行为,反而转向地下。有时,谎言是父母逼迫的结果。

四岁的威利非常生气地冲进起居室,向他的妈妈抱怨说:我恨奶奶!”

他的妈妈吃了一惊,回答说:不,奶奶送你礼物,带你出去玩,你不恨奶奶,你爱奶奶!”

但是威利坚持说:不,我恨她,我不想再看到她。”妈妈真的不高兴了,她打了威利。

威利很害怕惩罚。他说:妈妈,我真的很爱奶奶。”妈妈拥抱了威利,并亲吻了他,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孩子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他们不允许说出真相。既然说出来会遭到惩罚,孩子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

妈妈

要让孩子不撒谎,就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否让人愉快。

当4岁的威利从商店里,把不属于他的糖果带回家。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可以肯定孩子的感受:你是多么希望拥有那些糖果啊!我敢肯定,如果你有钱,你一定想买它。”

然后可很严肃的对他说糖果是属于商店的,不属于你,现在我们把它放回商店去。”

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动机,聪明的父母不会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可能导致孩子的谎言。

如果你已经从老师那儿得知,孩子考试不及格,但你却问他,你考试及格了没有?

或者明知孩子今天没有交作业,却偏偏要问,你今天交作业没有?如果孩子诚实的回答,继续问为什么便给了孩子编造谎言的机会。

大人总是去试探孩子有没有撒谎,虽然父母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其实是诱导了孩子的谎言。

真实感受

3、从日常生活点滴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吃和穿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要故意制造选择的场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以问孩子要半个还是一个苹果,而不是问吃什么?买这件红色的衣服还是蓝色的?

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参与的,他要为结果负责。

(2)学习

家庭作业:父母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家庭作业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事,家长不参与其中。但家长往往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如果作业做完了就有奖赏,最终可能成为孩子勒索、利用父母的武器。

孩子可以选择做作业的场所,他们做作业时可能会咬笔,晃椅子甚至听音乐,不必评价也不要阻挠。更不要打断他们。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表达中要带着尊重,比如:我看见你在不停地晃椅子,我觉的有些担心,你是不是觉得不舒服?孩子对我们的反抗会少很多。

真实感受

考试:如果孩子考试很糟,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放出狠话警告他一下:你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做完老师布置的,再做辅导资料,周末也一样,不许看电视玩游戏。"

可是,家长的警告往往会像往水中丢的一块小石头,溅了几滴水花后就再无波澜,孩子除了成为找借口的专家,学习仍不见起色。

如果我们借助孩子的自尊,情况至少会好很多,比如:我知道当你看到别人的成绩很好时,你一定很羡慕。而我们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一点,希望你学到更多的知识,更有见识。如果你能让我们看到天天进步哪怕一点点,我们会为你感到自豪的。”

有的孩子面对父母的不断施压越来越抗拒,长期抵触父母的孩子是不可能爱上学习的,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也是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如果期待厌恶学习的孩子突然变得自觉,是不现实的。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这决定了他们有爱学习的这一面,孩子的厌学是一点点积累的,但我们至少以帮助者而不是以讨厌鬼的姿态出现。

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我们只能求助于专业辅导,父母尽量少参与,为的是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是你的事,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理学

(3)养宠物

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爱心和责任感,但大多数家庭不适合或排斥。

如果孩子要求强烈,而家长也有这样的意愿,可以不妨尝试。只是之前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得不偿失。

给孩子提供一个宠物来爱,会让孩子觉得他对宠物是有责任的。不要指望孩子照顾宠物的一切,许多事情仍然由家长来做,孩子只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孩子看到家长对宠物的付出会觉得很安心,不知不觉也会让孩子更爱父母,同时也促使他更爱宠物。

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接纳孩子的感受,不等于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一定要把握分寸,否则,便是对孩子纵容,这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我的女儿已经8岁,我无比震惊地发现,我虐待了她8年。所幸我遇到了这本书,让伤害中止。

虽然伤害是一瞬间的事,但修复创伤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每一个父母都爱孩子,我们不会故意伤害到他们,但如果缺乏技巧,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本书对于每个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场景,都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并给出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实践,特别适合当今中国家庭。用书中的技巧去牵起孩子的手,相信会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