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心理学为什么“不靠谱”

我的女儿小幸福”2岁以前,有两件事一直让我很担心。

一件事是:母子分离

她傍晚出生,还记得第一个晚上她的哭声隔壁房间都能听得到,我和她妈妈两人基本没睡,轮流守着她。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医生过来检测说她黄疸很高,鉴于我和她妈妈的血型,很可能是新生儿溶血病,要立即住进新生儿科,这一住就是10天。

这10天,她离开了妈妈的怀抱,自己一个人躺在保温箱里接受治疗,我们只能每天上午十点去新生儿科门口的电视上,看她30秒左右在保温箱里的视频。

心理学为什么不靠谱”

另一件事是:没能做好母乳喂养”

她妈妈刚生她的时候是有奶的,可能由于宝宝住新生儿科这10天里没有及时挤奶保持畅通,后来就一直堵奶,再加上宝宝吸母乳也一直不太吸的动,所以她妈妈咬牙坚持着混合喂养到四个月就完全奶粉喂养了。

有的心理学说新生儿与母亲分离超过10分钟没有得到回应,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她安全感的形成。有的心理学说母乳喂养能极大地影响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我又担心她会变成那种糟糕的依恋模式,影响一生的人际关系。

我无数次不经意间想起这两件事,内心真的非常焦虑和担心,但是她妈妈更担心,作为她妈妈眼中心理学专家”,我还得坚定地告诉她没事的。

如今,小幸福”两岁多了,至今为止只生过一次感冒,身体一直很健康,动作、情绪、认知等方面也发展的挺不错。对于那两件事,我也慢慢能放下心来,当然这个过程中,用心理学的眼光,总是能看到新的问题。

就像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诉说自己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学了很多心理学的课程,结果好像在生活里派不上什么用场,有的甚至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反而更糟糕了。

母乳喂养

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心理学的观点和因果关系,真的对每个人都靠谱”吗?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很特殊的科学,因为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它的特殊性就在于: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是人,主观因素可能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

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一个关于新生儿喂养方式的研究,现在公认的观点是母乳喂养好,于是你按照这个方向设计研究方案,找来一堆产妇进行多次统计比对,最后得出数据显示母乳喂养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低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我的研究方法上哪出了错,而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有问题。

再举个例子,在西方的研究统计中,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占所有孩子的60%-75%,而这个比例在东方国家中可能只有一半,这与地域文化就有很大联系,你说非安全依恋的宝宝心理不健康,显然就很不科学。

人的心理还具有发展性和差异性。

我们想看一把锤子质量怎么样,只要找一百个一模一样的钉子锤一遍就知道。可是我们上哪找一百个一模一样的产妇,连两个都找不着。

母乳喂养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学研究中,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会互相作用影响。

还是拿母乳喂养的研究举例,如果产妇得知自己是作为研究对象,而大家都普遍认同母乳喂养好。那么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会受到一种心理暗示我要更用心地照顾宝宝,这样她会更健康。”而非母乳喂养的妈妈则可能会受到另一种心理暗示我的宝宝反正没人家的健康,我那么用心、吃那么多苦有什么用?”这就叫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因为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特殊性,导致了研究方法要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标准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心理学非常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这是一个研究儿童的恐惧是否会因为外界刺激泛化的实验,9个月大的阿尔伯特被反复不断地惊吓,最后导致他看到什么都很害怕,即使原先最喜爱的毛绒玩具也会十分惊恐,没有人知道这一段经历会不会成为他这一生的阴影。

当然,这是在伦理规范很不成熟的心理学发展初期,现在已经不会再出现这种实验了,因此,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是黑箱实验”。

什么叫黑箱实验”?

简单说,我把猫扔进了一个黑箱,拿出来的时候变成了狗,于是我知道用这个黑箱能让猫变成狗,但是黑箱里具体发生了什么我是不知道的。

研究方法

就像我们认为母亲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宝宝、多与宝宝肌肤接触,宝宝就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关于原因,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因为及时准确地回应宝宝、多与宝宝肌肤接触能让宝宝形成稳固的安全感。

这个关于安全感”的解释,或者说假设,就是一个黑箱,目前没有人能证明它真的存在。

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里,很多研究已经做的非常严谨了。但是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比如亲子教育、亲密关系、心理咨询等方面,其实很多的理论观点方法都是黑箱”,我们以为我们看透了黑箱”里的一切,其实只是看起来概率比较高的一种假设而已。

使用心理学,很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将一只黑箱”奉为真理。

有的人,看见一个人,就拿起一只黑箱”往人家身上套,哪里不符合,他哪里就是有问题的,于是看到谁都有问题。

比如:一个二三年级的男孩子,在班级里比较调皮好动,就被认为是多动症。其实可能是他天生就是这种活泼好动的气质;也可能他很想博得他人的关注;亦或是他太聪明一学就会于是懒得坐那老老实实上课。

有的人,发现黑箱”竟然没有用,就开始怀疑自我,觉得是不是自己太糟糕,都是原生家庭”让我变成这样,于是认为父母皆祸害”。

这个黑箱”也许对99%的人都有效,但是对你就没有效果,这个时候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可能只是这只箱子不适合你们,那么换只箱子也许就好了。

迷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所有的理论,只是一种参考。

只有当我们能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愿意真实看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感受需要,他们独特又精彩的生命姿态与轨迹的时候,心理学,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爱解答签约作者:鹏菲心理 - 张岳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高级催眠师 / ACCP少儿心理咨询师 / 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