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经济学家意外丧子: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虑

养料公众号:yangliao99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著名经济学者宋清辉发文,称儿子突然离世。

宋清辉在状态中语气悲恸,而他也有留意到孩子的学习强度,疑似影射学业压力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逝者家属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目前孩子去世的真实原因不明。但是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悲观情绪的困扰。如果正向引导了,可能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小事一桩;而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会逐渐累积成抑郁倾向。

自疫情复学以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往常更加凸显,极端事件频发。对此,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也都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

北大心理学者徐凯文公布了一项丧文化”的调查,发现丧”的来源和学业、工作压力,同辈竞争,人际关系相关。而高达26.4%的中小学生有抑郁的状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时代,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呢?

01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现在的成长环境,和我们以前大不相同。世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孩子接触的媒介也比以往丰富了许多。

当信息渠道和总量变多,孩子在心理上会比以前更早熟。

曾经和一位孩子上初二的妈妈聊天,她的孩子已经开始在读叔本华这类著名哲学家的著作了。从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价值观受多元化的影响。本身他们自己在接纳一种自己认同的文化的时候,会经过选择和比较,也会经过深刻的思考和自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父母所认为的好”,是和孩子有代际差异的。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还是以成绩为主流。这难免会造成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为了升学而忽略了人的价值观教育。

当学习变成一件有危机的事情时,压力也会随之而来。而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视角,却遭遇围堵和禁止时,他们就会陷入痛苦的内心诘问,最后内化成为自我攻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压抑太久,就会产生自杀的征兆。

从陷入心理危机到决定自杀,其实是有一段时间的挣扎的。这个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自杀动机和意念的形成阶段。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一个人为了逃避现实,可能会把自杀当作是解脱的手段。

第二,矛盾冲突阶段。当自杀意念形成,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挣扎,ta会和别人谈论,有意或者无意地表露自杀信号。

第三,自杀行为选择阶段。当一个人经过了挣扎阶段,死意已决时,ta的情绪逐渐恢复,归于平静。这个时候ta会仔细考虑自杀的路径,准备实施结束生命的行动。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解离,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从抑郁到产生自杀倾向,再到真正决定自杀,并不是无迹可寻。

02

越稳定,越脆弱

《黑天鹅》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概念:越稳定,越容易脆弱。

当一个人被确定性锁死,基本上就从猎手沦为了猎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的精神状态:看似懂事乖巧的孩子,可能内心里正陷入悲观情绪的挣扎。当孩子在一种确定的状态下独自消化,很有可能会陷入问题难以解决的困境。

这些孩子表面上按部就班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处于空心”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悲痛求助,她说十岁的儿子近乎冷漠,完全不把家人的感受放在心上。这让她感到非常心痛,生养孩子这么多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样的孩子,可能逐渐地失去情绪的感知力了。他们的表现看上去是麻木”的,对事情缺乏兴趣和耐心,自我价值感低。

北大心理学者徐凯文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有一个患上躁郁症的女孩玲珑。她说自己没有按妈妈的规划读博士,选择了创业。而当创业失败时,由于自我认同感低,她会用这样结果负面的经历来攻击自己。

我就像是一根提线木偶,没有自我,一直活在母亲的期待里。”

孩子的空心冷漠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同时也是处在问题状态的一个表现。越是平静稳定的状态,家长愈是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情感支持。

03

大人应该做出什么转变

那么,面对有潜在的抑郁倾向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成功和财富的意义。物质基础是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能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倾向去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然而,我们时常本末倒置,以为上大学是为了好找高薪工作。而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努力中,人难免会忘却了当下的体验。精神层面短缺了,就会出现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还没接触物质性的目标时,总是非常纯粹的,无忧无虑的。当大人把他们的焦虑传达给孩子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侵犯。

其次,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每个人都有一套本能的防御机制,当孩子年幼时,心境没有得到满足和安慰,内在就会铸造一个敏感脆弱的空间。成年后,当他遇到难事,就会选择回避到这个空间里。这就是他们的内在小孩,为了保护他不受伤害,缺爱的孩子,会选择关闭感觉的通道。

美国作家利安侬.纳文在她的小说《剩下来的孩子》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场枪击案夺走了哥哥安迪的生命,6岁的弟弟扎克幸存了下来。然而悲剧过后,父母沉浸在失去大儿子的悲伤中,忽略了扎克受伤的心灵。

扎克只能自我消化劫后的恐惧,他会做噩梦,尿裤子,情绪暴躁。他甚至对父亲说:你们是不是希望死的是我,而不是安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看见,情感忽视会扼杀一个孩子生命的光。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自杀危机是可以通过积极干预来预防的。对孩子进行抗挫教育必不可少,从自杀主体角度来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认知偏差,是预防自杀的主要途径。

而适当的死亡教育,也能够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的话题,是不是太残忍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事件,家长也会选择美化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只是睡了长长的一觉”。这样的粉饰,能解决孩子当下伤心的问题,却轻视了生命的重量。一旦孩子遇到困窘的难题,就会想到用死亡来逃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育学者张文质说:孩子的成长,除了要有以爱为核心的‘奶’,和以鼓励和赞赏为核心的‘蜜’,还要有培养品格和智识的‘盐’”。

让孩子懂得惜命,关爱自己,同时心怀感恩、懂得关心他人,从来都需要尊重、自由和关爱的土壤。愿每一颗炽烈滚烫的心,都能顺顺利利地长大,健康而有生命力地一直绽放下去。

喜欢文章,加入养料爸妈交流群,一起讨论吧:74749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