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咂酒是什么
咂酒,是羌族人民十分喜欢的自酿酒,是农历十月初一“年节”时必不可少的佳酿。 咂酒,是六寨苗族人民自酿的一种原生态传统特色饮料,也算是一种宴酒。咂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咂”即吸吮的意思,“咂酒”指借助一种竹管、藤枝或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器皿中吸入杯或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清嘉庆李宗昉《黔记》载:“咂酒,名重阳酒,以九月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亡,视水容若干,征饮量。”从此可见其饮法颇有情趣和特色。[1] 咂酒的酿制原料为苞谷、小麦、毛稗、草籽、红稗等五种带壳杂粮。酿制程序是:将五谷杂粮煮熟,然后倒入簸箕内摊开扒散,拌均酒药(一种采集当地草、木本药物制成的),大约10公斤米拌两三酒药,待冷却但还有些许余温的时候,舀进锅里,并洒上热水,加盖密封好后抬到楼上,捂热发酵,直至透顶。如果是在冬天,须用棉被盖在锅上,起到增温的作用,这样要完全发酵大概要三天三夜。如果是在热天,则要两天三夜。发酵后,舀如坛子里,三天以后,掺进同发酵好的酒槽等比例的水,使其汁糟分离。糟散为粒,珍珠般的粒子漂浮在面上,拨开珍珠,酒汁清醇,澄黄澄黄。如果要酿制最纯正的咂酒,最好是用源自黑土的油砂水。七、八月份时,最快密封一个星期后即可开坛饮用。一般年月,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左右,而冷天的成酒时间甚至长达3至4个月之久。[1] 六寨苗族的咂酒,色泽呈澄黄,香气浓郁芬芳,口感鲜美醇厚,大约在20度左右。含有较丰富的糖分、氨基酸、酯、甘油等物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适当饮用此酒,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消除筋肉疲劳作用。[1] 在六寨苗族,凡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宴迎宾客等隆重场合饮用时,咂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尤其是在丧葬时,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六寨苗族一直沿袭下来的传统风俗习惯。六寨不管是哪家有人去世,在上山前的那天晚上都会在堂屋的上下席各摆上一坛咂酒,并各插入两根通节的细竹竿。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姑妈家是主客,即坐在上席的是姑妈家和孝家的代表;如果死者是女性,则娘舅家是主客,即坐下席是娘舅家(如果有多个舅舅,则由大舅出席)和芦笙匠的代表。在他们四个人喝过咂酒并示意允许之后,在场的其他人才可以由年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这是六寨苗族的传统习俗,其意义主要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增进亲朋好友彼此之间的感情。[1] 在六寨,苗族同胞们一直津津乐道并广为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清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闹别扭后,领兵入黔,路过大方时,在与六寨苗族同胞欢聚共饮咂酒,他趁酒兴,即席作诗一首:“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进黄河水倒流。” “明珠”,是指浮在酒水上的气泡,也叫缥蚁。“低头”,是说低头咂饮。“五岳”、 “擎天柱”分别指双手和吸管。诗写得很有气势,把咂酒的风情和豪壮的气氛,描绘得形象而生动
苗族有哪些歌曲?
苗族歌曲: 《我们的名字叫苗族》 《苗族山的人们》 《苗族舞曲》 《苗族深处我的家》 《我的家乡》 《我不是阿幼朵》 《姊妹花开》 《金色的苗山》 《芦笙场上》 《苗乡美》 《朋友远方来》 《苗山人的日子》
苗族敬酒礼仪 时拿酒杯要讲究什么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热情好客,凡逢盛大节日,迎娶送嫁,迎送宾客,都要用苏门羚羊角(或普通绵羊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左至右依次敬献。 敬酒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和一套规范的传统动作。
一、一般场合,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羊角口,右手握住羊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势,将斟满酒的羊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长者手中。长者用上述姿势接三角酒饮之,再依次往下敬酒。在迎娶送嫁场合,敬酒须三人,一人点火把,一人斟酒,一人端酒敬献。客司根据主家亲戚关系及辈份,依次把舅舅和长者安排在堂屋正上方就座,从舅舅开始敬酒,敬酒时唱敬酒礼歌或说明敬酒之意,同时原地逆时针转一圈或三圈后呈上,舅舅接酒后回敬点火把、斟酒、敬酒者各一角,再从围坐火炉的贵客顺时针依次各转敬一角,最后自己才喝;也可以回敬了点火把、斟酒、敬酒者后,以自己为中心,左右各转敬三人后自己饮之,敬酒者再往下依次敬酒,被回敬和转敬者只能接受不能拒绝,因为这是苗族敬酒之大礼。
二、祭祀场合,被敬者的第一角酒必须向右倾倒数滴(表示敬祖),再向左倾倒数滴(表示敬神),才一饮而尽,也可以敬祖、敬神后将酒回敬或转敬长者;三角酒可以一饮而尽也可以转敬他人。表兄之间敬酒,可以随便饮之,但若被拒绝,必须千方百计以唱或说明敬酒理由,或重复转圈数遍,直至被敬者接酒为止,同时被敬者可以用上述方式回敬。敬酒转圈时转的圈数越多表示心越诚,双方可以反复回敬。
三、盛大节日迎宾酒是苗族最高的敬酒礼仪,一般由身穿节日盛装的礼仪队伍组成方队,当贵宾至时,芦笙队吹起欢快的芦笙翩翩起舞、礼歌队唱起敬酒礼歌,敬酒队敬上三角酒,贵宾喝后方可从迎宾队伍中间穿过。 在苗族习俗中,迎宾酒只能自饮,不能回敬和转敬。其三角表达的意思是:第一角,欢迎你光临,一路辛苦了,为你接风洗尘;第二角,你的到来是我们的福气,为我们带来好运,使我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三角,相逢是缘,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苗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很多,如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1、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
2、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3、胡琴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动以发出声音的拉弦乐器,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有传统的二胡(又称南胡)、板胡、京胡、粤胡、四胡、坠胡、椰胡,以及近现代配合民族乐团的出现所改良发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类。
4、月琴的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贵州永昌苗药研究所药酒多少钱一斤
你好,贵州永昌苗药研究所药酒45元/斤。因地区不同,各地价格会有所差异。价格仅供参考。
你可以到市场咨询下。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什么是拦路酒
这是办喜事的一种习俗,出自少数民族苗族。一有客人来到苗家山寨,村民便在崎岖的田坎路上设置拦路酒。苗家的拦路歌,拦路酒,少则3~5道,多有12道。最后一道在寨门口,门通常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牛脚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和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牛角杯,一一向来客敬酒,客人这时千万不能用手接牛角杯,否则主人一松手,满满一牛角杯酒就全归客人了。这是苗家的迎客风俗,代表吉祥如意。
谁知道有种羊角拿来磨和开水喝,很去火的那个羊角叫什么???
羚羊角磨了以后就是羚羊粉了,其作用对病人头晕头痛、高热神昏、大便干燥、肺经、肝经内热的风温或风热感冒效果好。特别适用于高烧38度以上的头痛、咳嗽、嗓子痛、四肢关节酸痛。 羚羊角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 的角。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性味与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917-1 羚羊角 一等 进口 公斤 十克 1770.00 917-2 羚羊角 二等 进口 公斤 十克 1550.00 20.90 917-3 羚羊角 三等 进口 公斤 十克 1370.00 917-4 羚羊角 四等 进口 公斤 十克 1230.00
你知道苗家人的礼节吗?
苗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对礼节相当讲究。现将凤凰苗族平日相见之礼节略表一二. 1.幼辈见长辈 凡属幼辈见长辈,平时多行鞠躬礼。无论男女皆同。初会时言信行敬,态度雍容,和悦为先,并尊称之。行要立定,坐 要起立,目要平视,手要放下。如年长一、二十岁,除属家族 或亲友,以固用称谓称呼外,遇不相识之人,男的呼之为“得 约”(deb yol小叔),女的呼之日“得目”(deb moilgs小姑)。如再长者,男的呼之日“阿称”(ab ceit伯伯),女的呼之为“阿目” (ab mongs大姑)。如年老者,男的尊称为“剖果”(Poub ghot老爷爷),女的尊称为“娘果”(niangx ghot老奶奶)。呼毕再行坐 下,彼此谈话,或互相辞别各去矣。遇有喜庆或盛会,须看情节,加以作揖或磕头,以示隆重至诚。 2.平辈见平辈 凡属平辈见平辈者,亦行鞠躬或点首礼。除一般熟识或有关联系者,用固有称谓称呼外,男人称之日“阿那”(ab nab大 哥),女人称之为“阿娅”(ab yas大姐)或阿姐(ab jet姐姐),此通称也。 3.长辈见幼辈 凡属长辈见幼辈,行点首礼。对认识之人照其呼名外,其 余不相识者,一般均爱称之。如系壮年,男的呼之日“得那” (deb nab小哥哥),女的呼“得娅”(deb yas小姐姐)或称“得 爬”(deb npad姑娘)。系青少年,呼“得苟”(deb goud小弟弟、 小妹妹)或“得加”(deb giead小孙孙)。此通称之词也。如汉人 对于苗人,无论男友,不宜沿用以上称呼,当以汉尊称词呼之 为好,免得引起疑义,发生种种误会耳。 4.其他礼节 苗族礼节,除上述外,其他场合礼节也甚多。如一同行路 时,幼者须让长者行在前。幼者若想先行,须向长者说明;我 们有事先走,请伯伯叔叔慢慢走,或长者说:我们走得慢,年轻人先走吧,幼者方辞别前行。就席吃饭,上坐老人,下坐晚辈,两旁通习无拘束。吃饭若有客人,主人总向客人表示歉意, 没有好吃招待,客人例向主人道谢。吃饱者须候未饱者,一同放碗。围烤火炉,附近中柱之一方,例让长者或老人坐之,其他各方随意自由。至于骑马坐车,无论长幼或平辈,先以“得罪”二字声明,否则令人心里厌烦,以为自大自尊矣。如于喜庆盛会时,无分辈之长幼,行作揖礼,对方亦以手揖还之。如 行鞠躬礼,对方亦以鞠躬礼还之。在前清专制之时,幼见长者 磕头为礼。今已改良,或仅作揖,或鞠躬、握手之礼而已。但握手礼,对于妇女绝对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