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人格发展目标
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康的人格品质。
⑴ 婴儿期(0~1.5岁):人格发展目标是建立信任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人格发展目标是建立自我和社会感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人格发展目标是建立自主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如何发展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
有关幼儿园成功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运用的方法和研究的载体各有差异,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满足感、成功感,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育标准
1个月 头竖直片刻;触碰手掌紧握拳; 眼睛凝视,眼睛跟踪红球过中线,听声音有反应;自发细小喉音,倾听说话声;眼跟踪走动的人,抱着就安静 。 2个月 拉腕坐起头竖直短时,俯卧头抬离床面;摇玲握片刻;立刻注意大玩具,喜欢触摸身边的东西;发a、o、e等母音,发音表示高兴;开始微笑,逗引时有反应 。 3个月 俯卧抬头45°,抱直头稳;两手握一起;摇铃;眼睛跟踪红球180度,会追看物体;笑出声音;能分辨母亲,见人会笑 。 4个月 俯卧抬头90°,按摩呈游泳的姿势,扶腋可站片刻;摇动并注视拨浪鼓两手一起舞弄;会把玩具放入口中,找到声源;高声叫,伊语作声,分辨生气或温和的声调;大声笑。 5个月 轻拉腕部即坐起,独坐头身前倾;抓住近处玩具,伸手触摸(悬吊杆);拿住一积木注视另一积木,会看着动的东西(电动玩具等);对人及物发声,注视说话者的口型;见食物兴奋。 6个月 仰卧翻身,伸展脚踢;会撕纸,把弄到桌上一积木,用整个手掌握物;两手同时拿住两块积木玩具失落会找;叫名字转头,开始牙牙学语 ;自喂饼干;会躲猫猫 。 7个月 独坐自如,玩弄双脚;把弄到小丸,会两手分别抓东西;积木换手,伸手够远处玩具;发da-da、ma-ma ,无所指,会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让喜欢的人抱,能认生人,对镜有游戏反应。 8个月 双手扶物可站立;拇指捏小丸,试图取第三块积木;持续用手追逐玩具,有意识摇铃,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模仿声音,会发出低声调的声音(自言自语);懂得成人面部表情,双手捧杯子喝水,跟母亲撒娇 。 9个月 会爬,拉双手会走;拇食指捏小丸,丢掉手里的东西(抛球);从杯中取出积木,积木对敲会把东西塞入容器中,对微小的声音感兴趣(铃铛);会欢迎,再见清晰的复音节;表示不要。 10个月 拉栏杆站起,扶栏可走;拇食指动作娴熟,双手协调运动(撕开毛毡扣);拿掉扣积木杯玩积木,寻找盒内东西;模仿别人的动作,对细小东西感兴趣;模仿发语音,根据语意而行动,使用母子互知的语词对话;懂得常见物及人,名称会表示,认生,反复做受夸奖的动作。 11个月 扶物蹲下取物,独站片刻,四肢爬行(爬台阶);打开包积木的纸,用两个手指捏东西;积木放入杯中,模仿推玩具小车,认知东西的关联性;有意识地发一个字音,模仿母亲说话,知道制止和命令,发出有意义的音节;懂得“不”,模仿拍娃娃,用手抓东西吃,双手端杯子喝水。 12个月 独站稳,牵一手可走;试把小丸投入小瓶,全掌握笔留笔道,把东西递给别人;盖瓶盖;叫妈妈爸爸有所指,向他要东西知道给,理解要求儿语的开始(汪汪);穿衣知配合,捉人游戏,会咀嚼食物 。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
目标一般都分成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如果你的语言课是理解故事,那么一般第一条目标就是理解故事内容,第二条就是喜欢听故事或者大胆用语言表达感受什么的。还是要看你上的课主题是什么。
谈话活动
1学会安静得挺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
2喜欢与同伴交谈,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话。
3能听懂并愿意说普通话。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对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5初步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讲述活动
1能有兴趣地运用各种感官,按照要求去感知讲述内容。
2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景。
3能正确地说出讲述内容的主要特征或主要事件。
4能安静的听老师或同伴讲述,并用眼睛注视讲述者。
听说游戏
1乐于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大胆的说话。
2发准某些难发的音,初步掌握方位代词及人称代词,学习正确运用动词。
3在游戏中尝试按照规则运用简单句说话。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1喜欢欣赏文学作品,愿意参加文学活动,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兴趣。
2能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结。
4在文学作品原有的基础上扩充想象,仿编诗歌,散文中的一句话或续编故事结尾。
早期阅读活动
1喜欢看书,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
2能用口头语言将儿童图画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3对文字感兴趣,能在承认的启发下认读最简单的文字。
4在活动中以描画图形的方式练习基本笔画。
自己概括不好,复制来的,我觉得蛮全的,不好意思
小班五大领域小雨伞活动目标
春天是多雨的季节,下雨的时候孩子们会觉得日子太没劲不能出去滑滑梯,不能再操场上奔跑,不能出去散步,上幼儿园或回家都不方便。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在雨天里也能找到快乐,选取生活中常见物品——小雨伞作为活动的主角,创设了帮助小动物的情境,在活动中幼儿运用粘贴、拓印等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说、做做的情境中,感悟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托班幼儿对玩色与粘贴有较高的兴趣,通过幼儿的想象力,运用不同材料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小雨伞,以引发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所选择的绘画工具可在纸面旋转印出不同的图案,感受各异的效果,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想象力。鼓励幼儿变换颜色,大胆地表现。为了培养孩子有意识的涂鸦,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尝试运用简单的绘画工具装饰小雨伞,并试着让幼儿在伞面上撒下亮晶晶的小“雨”,加上小伞柄让小伞变得更漂亮,能让幼儿体验在雨中撑伞走路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目标有哪些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孩子可以玩很多东西,并通过游戏学习不少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使幼儿的生活更贴近大自然。如:沙池及玩水设备等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设施,利用率极高,因为这类游戏活动可使幼儿自由地操作,无拘无束地参与,更能启发他们的幻想力。另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废旧的材料,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如用废旧报纸做成纸球,将旧轮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马,提供一些旧轮胎供幼儿滚动、码叠等。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
如何提高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如何提高和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我们幼儿园多年来一直很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我从教十多年来一直在小班工作,对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颇费心思,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在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操作内容的选择体现生活化。 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学会生活”作为切入口。于是,我围绕“自己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开设了“自己干”活动区。在该区中,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穿脱衣服、整理衣服、穿鞋带、扣纽扣等。有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环境物品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擦椅子、浇花、拔草、货架物品分类摆放等。有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方面操作内容,如夹黄豆、拧盖子、剪鞋样、折衣服等。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扣纽扣、有的为娃娃穿衣服、有的在给蚕宝宝剪桑叶,这些生活化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现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操作材料的投放体现层次化。 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现代教育应体现这样一种观念: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 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每个幼儿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因此,在投放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我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准备做什么,为不同的幼儿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材料。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豆宝宝》活动中,我投入了这样几组不同的层次的材料:黄豆--筷子;黄豆--小勺;绿豆--赤豆;蚕豆。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能力弱的可以用小勺把黄豆从碗里舀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用筷子从碗中夹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水平可建议选择剥蚕豆、用手拣豆等活动,让幼儿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操作过程的指导体现个性化。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是新《纲要》所提倡的观点。幼儿操作活动是一个手脑交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离开了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例如在给孩子们发点心时,有很多是带包装袋子,发给幼儿后,我会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打开袋子去品尝。有的幼儿用牙去咬饼干袋子,有的会去拿小剪刀剪掉了包装纸的一端;还有的不知该怎样开启会让老师帮忙。充分观察后,我让几个不同开启方法的幼儿上来演示,大家共同讨论怎样开启才能又卫生又不浪费。这种有效的指导要比直接示范演示效果好得多,同时培 养了幼儿敢于尝试、勤于思考的品格。 四、多种感官的结合体现综合化。 新《纲要》倡导:“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做与玩玩的结合、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将会使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把生活课《折叠衣服》的技能设计成有趣、形象的儿。如叠衣服儿:衣服小宝宝,快快来睡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先来点点头,再来弯弯腰。都是好朋友,整齐来排队。幼儿在说说、唱唱中很快掌握了动作技能。 “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也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对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只是作了初浅的尝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途径。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为幼儿的操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鼓励幼儿去探索、操作,让我们的孩子个个“心灵手巧”。
4到5岁幼儿动作发展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
我劝你还是别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发展力量和耐力,具体原因太复杂,我一学体育的说不清楚,你有条件就问医生吧。 你要真想发展孩子在体育方面的能力,这个年龄段发展韧带是最好的了。这里的韧带不是单指什么手脚的韧带,而是全身的,包括肩、腰、手脚、颈等多个方面,你可以根据你孩子的实际情况找个基础舞蹈或者基础体育老师帮你孩子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