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爸爸妈妈,在我学习的时候,请你走开

01

曾经有很多家长朋友,在孩子上了学之后来问我:

老师,我家的孩子为什么总觉得学习是我的事儿,不是Ta自己的事情?一点儿自主性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一让Ta做点什么,就扭扭捏捏、一点儿也不大方?这么没有自信!”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写个作业,我不盯着就不行?一点儿主动性都没有。”

爸爸妈妈,在我学习的时候,请你走开

那我先来给你讲一个我今天刚刚看到的事情。今天公司要做用户调研,请了一些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来试用产品。一个爸爸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一直在嘴不停歇地给孩子各种各样的指导:

孩子不知道该点哪里,他说点啊,你点啊!看见没有,点这里!”孩子不知道要跟读,他说这个不是很简单嘛?你都会的呀,快点儿说!”孩子不知道跟读的时候需要点击,他说你看这里不是有个进度条嘛,你看着它再点啊!”孩子不知道用手如何描字母,他说你看这不是有2个星星嘛,你从这里连到这里。”然后着急地握住孩子的手指,硬生生地让孩子跟着他的指导来做。孩子习惯用左手点,他在半小时里几乎每5分钟说3遍用右手点!”

哦,对,他儿子刚刚2岁11个月,是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儿。我在旁边默默叹了一口气。再过用不了10年,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子,大概率上会没有主见、做事的主动性不高,显得性格比较懦弱。Wendy老师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我接触过很多10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心、做事主动性不高、性格懦弱”来找我,问我应该怎么办的。

孩子很无辜——人类的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但是人类的行为模式基本上是后天被培养出来的。孩子6岁上学之前一共2190天,跟爸爸妈妈的接触往往最多,所以孩子的行为就会倾向于:

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根据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反馈形成自己的行为。


本杰明


而你,就是造成文章开篇那些问题的罪魁祸首。有问题的不是孩子,问题在你身上。

02

孩子在6岁之前学习的过程中,你如同轰炸一样的指导”、教”毁掉了孩子原本充足的好奇心,没有帮助孩子培养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孩子做什么事情得到的都是你给的负反馈,Ta当然觉得

学习是你的事情,因为无论孩子怎么学,你永远不满意;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发表演讲,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你满意,总是回头看你的反应;写作业你永不满意,那干脆不写或者胡写,反正怎么写你也不满意。

孩子在6岁之前,尤其是4岁之前,对这个世界的学习方式跟成人的学习方式完全不一样。小孩子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索。

那么,什么叫做探索?对于刚才我们讲到的那个不太了解平板电脑操作的孩子而言,他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去摸索。如果这么点一直都没反应,那么,过一会儿孩子就会知道这么点是不对的。

孩子反应没有你快,孩子的任何探索都需要时间。

而这个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既是探索世界、学习和理解因果关系的过程,也是伴随着这个过程保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不破坏就是培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的过程。

自主性

什么叫做自信心,自己对自己做事能成功的那种信念才叫做自信心啊!什么叫做自主性,让孩子自己有机会完成探索历程,才会有自主性呀!不然为什么叫自”?自信心和自主性。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0-6个月之间,经常会四处摸、啃、揪——摸自己的身体、啃自己的手脚、揪自己的耳朵,这就是他们在探索自己身体的零部件——我们人类出生的时候,并没有配一张《人体部件说明书》,身上到底有什么,就是这样摸、啃、揪出来的。

如果你去干扰Ta,这个学习过程就没有完成。

孩子在2岁上下的时候,特别喜欢开灯的开关、开上关上水龙头、以及用钥匙开门等等。这就是孩子在学习和理解因果关系——自己的行为如何可以造成一种结果。说得更大一点,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认知发展,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就是使孩子的认知概念(对自己行为的预期)得以发展。

03

说到这里,你一定很想知道对于0-6岁的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方法很简单:

让你的嘴巴和手慢半拍,给孩子自己探索的机会。大孩子的爸爸妈妈,停止你那十几年如一日的穷叨叨,闭上嘴巴——虽然孩子已经大了,今天停止就比明天停止早一天。6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从今天做起,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保有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行为、培养学习习惯。当孩子的尝试产生了正向结果的时候,给予积极反馈;孩子的尝试没有产生结果的时候,鼓励孩子继续尝试。

如果你做不到上面说的这两点,那么在孩子通过探索进行学习时,你可以站远一点——保证孩子安全即可,探索的过程由孩子来。

04

在文章结束之前,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1987年,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的那位)夫妇携儿子本杰明访问中国,入住南京金陵饭店。他们的儿子本杰明当时18个月,也就是1岁半,对用钥匙开门这件事充满好奇,总是尝试着把钥匙插入锁孔并乐此不彼。

显然,用钥匙开门这件事对于一个才一岁半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本杰明经常对不准钥匙孔、或者转动的方向不对。每逢此时,加德纳夫妇总是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观看。

然而,路过的中国服务员见孩子在这里捯饬,却又不得要领,就忍不住过来帮忙”,这使得加德纳夫妇很尴尬,也很无奈和不理解。他们认为,孩子此时不需要他人帮忙——本杰明在做的事情叫做学习,而他使用的就是一个1岁半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探索。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很清楚在孩子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应当做些什么,不应当做些什么,孩子应当做些什么。但中国服务员的好心却违背了他们的初衷,使他们难以理解。

而且,在此后的一个月中,好心”的中国成年人总是经常帮助本杰明做一些孩子正在通过探索学习的事情:帮他系鞋带,帮他坐回自己的椅子,替他捡回踢出的球,跌倒时帮他站起来,告诫和引领他绕开容易磕碰的地方等。

这些好心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加德纳夫妇的肯定、感激和赞许,相反却让加德纳夫妇引起了深思。

自主性

后来,加德纳教授对此事做了调查:没想到,中国教师和家长对钥匙事件的反应跟服务员如出一辙:孩子太小,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大人为什么不直接教孩子呢?直接教孩子把钥匙插入锁孔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让孩子费这么大的周折去探索呢?

30多年过去了,绝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却依然不知道,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什么叫做学习。

希望你能培养出一个保有好奇心,拥有自信心和自主性的孩子。方法很简单,至少先忍住别说话,闭上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