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在他的著作《妈妈及生命的意义》里,开篇讲述了他在母亲去世十年有余时的一天,梦到自己追逐母亲询问自己的表现的场景,他希望得到母亲的赞扬,并由此回忆起了现实生活中与母亲之间长久的爱恨纠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与母亲之间多年来没有解开的结,一直是他内心深处一道过不去的坎,哪怕后来的他已功成名就,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受万人追捧和崇敬……
好在文章最后,他和母亲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和解,然而,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令人感慨:即便是专业的、资深的心理学大师,也有最平常的烦恼甚至是遗憾。而我们当中多少人也像他一样: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从未得到却一直盼望着来自他们的肯定,哪怕是少有的一句称赞。
父母的肯定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人生有多重要?
应该说它是对一个人内心安全感的巩固,也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最初的来源。

一、成年后的安全感源于幼年时父母给的爱
安全感应该是一个人在早年间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一个人的安全感建立的牢固程度也跟早年间父母给予的爱息息相关。
父母给予子女最初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当我们还是婴幼儿时,我们的一切需要只能依靠我们的养育者(通常是我们的父母)来满足:饿了要他们喂吃的,渴了要他们给喝的,遇到危险了,要他们来帮我们脱离险境。
我们通过哭来发出需求信号,而所有这些基本的需要的满足就奠定了我们的安全感的获得程度。足够敏锐的养育者能及时发现并满足;相反,缺少养育者或者不够敏锐的养育者,没能让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孩子幼年时就不足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大成人之后这种内在的安全感的缺失也会适时的表现出来。

前几年很火的一部美剧《破产姐妹》中,女主之一麦克斯,看起来毒舌、大大咧咧,其实是个内心善良同时很缺乏安全感的女孩。这一点在她前几季兜兜转转,终于在蛋糕学校遇到了男孩迪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迪克与她志趣相投,两人之间逗比有趣的日常让观众都不禁高呼太般配,在一起”。然而,事情的转折在于,当麦克斯知道迪克原来不是住在垃圾堆里的逗比穷小子,而是一名富二代之后,她选择了逃离……
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麦克斯觉得对方欺骗了她,更深层次的,是她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她会在心底里觉得自己配不上最好的,包括好的人和事。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不敢追逐更好的人和物,因为总觉得自己配不上,错失了争取拥有的权利。
其实,不难发现,麦克斯的这种不安全感可以从她的原生家庭里找出端倪。她从小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常常调侃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童年的记忆中,母亲终日酗酒,对她疏于照顾……

她缺的是来自父母的爱。
二、父母的肯定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生活中,那些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高更远的人,必定是在父母的爱里得到过足够的肯定的人。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讲到过的,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同时也有被尊重和爱的需要,而人最初得到的尊重和爱便是来自父母。
父母能给予我们的尊重的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对我们的肯定。
一个人若能在早年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肯定,便能奠定人生路上跨越荆棘、迈过障碍的动力和信心。这份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每个人独立成人的重要保障,它能让羽翼丰满后的我们踏实、勇敢地迈向人生更远处。
而那些没有得到过父母肯定的人,要么就活在父母给的桎梏里:将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和打击内化为自我认知,从此自卑自怜;要么会像另外一些人,会带着些许反抗的精神,他们靠外在的努力让自己能力过人、技术满分,似乎也登上了人生巅峰,然而,隐藏在辉煌和荣耀之下的,是外人看不到的泥潭:来自内心最深处的缺失——不自信。因着这份缺失,他们总会被无形地推着不断地去寻找认可和肯定。
多少在外人眼里已经很优秀的人,终其一生都还在追逐来自父亲或母亲的一句简单的赞扬,当然,他们也会在最终得到肯定后潸然落泪。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人,一定都知道剧中的莱纳德和谢尔顿这对好基友,两人性格迥异,却能在一起友好相处多年,而且,俩人还都是智商超群的天才。
俩人关系中,莱纳德一直扮演着类似家长的角色,更多的是他在照顾和容忍有点自我、情商还低的谢尔顿;然而,在常人看来性格古怪、挑剔、任性做自己的谢尔顿,却活得洒脱且自在。

了解到剧中两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后,我想,两人性格迥异的成因多少能找到一些线索。他们俩人的父亲在他们的生命中几乎都是缺位的状态,所以更多的情感关系发生在与他们的母亲之间。
莱纳德的母亲对待孩子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她几乎从没有赞扬和肯定过莱纳德,相反,谢尔顿的母亲则常常流露出对儿子的欣赏和赞扬。
所以,谢尔顿可以做到即使不被众人理解时也能自信满满,开心做自己;而莱纳德,尽管获得殊荣众多,在某次当众演讲过程中提到自己的母亲时,他的神色中仍然流露出对来自母亲的肯定的渴求和遗憾,甚至后来在某集中他几次主动示好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拥抱。
三、父母抱持的态度让我们能真正做自己
我们常常提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做自己”,然而,怎样才算是做自己呢?当我们经历挫折、处于逆境、遭遇非议时,有多少人还能够勇敢做自己呢?
致力于母婴关系研究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抱持性环境”的理论。他提出,父母对子女要给予抱持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要保持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所谓抱持性的环境,第一,可以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他认可;第二,同时也在婴儿经历挫折的时候,给予他保护。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环境,便是抱持性环境。
成长在父母给予的抱持性环境中的人,内心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无论自己优秀与否,父母永远会接纳、支持、给予爱。他们爱我们是因为我们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其他。这样的爱才能让人更自信,而不需要不断地从他人那里寻找肯定和支持。
我想,这样成长的人才能够勇敢的做自己吧!

愿我们都能生活在抱持性环境中,从容做自己,在羽翼丰满时自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