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抖音上刷到个视频,两个两三岁的小朋友,坐在地上玩玩具。
其中一个突然把另一个手上的小汽车抢走了。被抢娃哇”一声哭了出来。
问题是,拍摄的人丝毫没有制止,还给视频配上了哈哈大笑的音乐。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安慰被抢的娃,训斥抢东西的娃。如果抢东西的宝宝不愿意归还物品,就找个替代的玩具,安抚被抢的宝宝。最后打上友好分享玩具的名头安慰双方。
殊不知,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两个宝宝都是一种伤害。
被抢的宝宝如果经历多次被抢,自己没有主动要回,性格会逐渐变得胆小怯懦。抢东西的宝宝没得到正确引导,会养成霸道不讲理的熊孩子

图源 :网络
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宝宝只会独立玩耍,不懂得进行社交互动,处于自我中心期”。首先这阶段宝宝的抢夺行为是不含恶意的,他们只是通过抢”来表示自己想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于这种事情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2-7的宝宝处于自我中心期。只懂得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图源 :网络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给宝宝建立规则意识。
三岁以后的宝宝社交能力不断发展,交际圈打开,已经逐渐开始懂得秩序,规则的概念含义。
当儿童间经常发生越界”与”被越界的情况,家长就要进行引导。
利用规则秩序,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区分我的”和非我”的概念。

所谓边界意识就是自我界限。
在人际交往中,清楚自己和他人的权责。自我界限包括物理和情感两方面。物理是指身体,个人物品和空间。情感是个人的情绪感情。更为广泛的还有他人边界,社会规则边界。
家长在孩童时期就要帮宝宝建立边界。

过程中,教会宝宝独立思考,学会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伙伴,明白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不舒服不愉快,树立遵守规则的好处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
孩子没有建立边界意识时,可能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伤害他人。
这种情况多发于二胎家庭身上。
林玲家里有大浩和小远两个孩子。每次大浩小远发生争执,林玲总是要求大浩让着弟弟。久而久之小远总喜欢抢大浩的玩具,大浩也学会了让着”弟弟。林玲有一天,两个小男孩在幼稚园里同时被叫了家长,原来两个孩子都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大浩在自己玩的时候被班上小朋友推倒抢走了玩具,当场哭了起来;小远在和同桌一起画画的时候想要对方的颜色,对方不给,争执中小远手上的笔把同桌划伤了。

图源:网络
直到此时,林玲才察觉两个小朋友的性格都出了点问题。大浩性格变得胆小,被欺负只会委屈,哭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小远性格变得霸道蛮横,厉害的时候甚至会和其他小朋友动手。
但正是林玲平时没注意,不上心的引导,导致两个小朋友的性格走歪。

随着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有二宝的家庭会越来越多。对于两个孩子关系问题的处理,各位家长需要慎之又慎。
不要一味地强调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这种不平等的和谐友爱”只会让孩子模糊了边界意识,被纵容的变得贪得无厌,被压迫的不是委曲求全就是最终爆发。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蔡少芬从来不对孩子说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妹妹”。
某集中两姐妹都想坐水上自行车,但只有一个小朋友可以上去。蔡少芬没有要求大女儿让着小女儿,而是让女儿们自去商量决定。

图源 :网络
这种看似放手的做法,让两个女儿感受到大人的公平,没有偏帮。
妹妹知道我”很想玩,但是我也想让姐姐”玩;而姐姐自己”也想让着妹妹”。
这种了解自己的想法,也能为他人考虑的行为,就是拥有良好自我边界意识的表现。
家长们可以在日常中,逐渐帮孩子建立边界意识。让孩子学会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懂得体谅他人,尊重他人。
不强迫分享
不强迫宝宝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伙伴,而是在日常游戏中,去鼓励宝宝分享。让他体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的快乐,当宝宝从中感受到乐趣的时候,他们会愿意主动分享。
角色置换
家里的宝宝喜欢抢东西,通过角色置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假设如果他被人抢东西,是否会感到愤怒委屈,用语言引导宝宝体会被欺压的不愉快,理解行为带来的伤害。
社交意识培养
多带宝宝外出交际活动,让宝宝感受社交氛围。鼓励宝宝外出和小伙伴玩耍,邀请同龄的宝宝到家里做客。让宝宝从独自玩耍者走向群体玩耍。理解除了我”还有你”和他”,意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概念,让宝宝分清物品的归属。

图源 :网络
边界意识清晰,孩子才不会主动去侵犯他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也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或许每一位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被分享”的经历,为了不让孩子再收同样的委屈,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