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脾气差,一点小事就撒泼打滚:比惩罚更有效的是提高孩子的归属感

周末,遇到许久不见的王姐,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王姐是我的前同事,已经退休在家许久了。只是以前一向精致、精神的王姐,这次见面明显感觉老了许多。只见她面色萎黄,眼袋深重,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疲惫感。以前一直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现在也如同一窝乱草似的堆在头顶。

我忍不住问她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她原本上翘着的嘴角慢慢地放了下来,叹了口气,说道:还不是我家那个小孙子。你知道的,我儿媳妇一直在上班,带孙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原本我家小孙子还算好带,但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脾气变得很差,动不动就撒泼打滚,躺地上哭半天也不愿意起来。我儿媳妇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不但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小孙子反而变本加厉。真是愁死了。”原来如此。

脾气差,一点小事就撒泼打滚:比惩罚更有效的是提高孩子的归属感

小孩子脾气差,无理取闹,一不顺心就撒泼打滚这些类似的事情,相信除了王姐外,还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而面对孩子这些不良行为”,我们通常采取的行为也跟王姐儿媳妇一样,除了说教、指责,就是打骂。

并不是我们故意为之,而是我们相信,除了惩罚这种手段外,已经没有办法来治理熊孩子”了。

事实上,想治理熊孩子”的差脾气,除了惩罚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孩子的归属感。

01惩罚一时爽,后患可无穷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实际上这过于神化了惩罚在教育孩子时候的作用。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演化自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说过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出自《慎子·知忠》)这句话。就是说有慈爱父亲的家庭,是培养不出孝顺孩子的。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有着消极和严苛的一面,他认为人性本恶”,施刑罚于民恰恰是爱民的体现。

这在我们部分人看来,其实还是蛮荒谬的。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念却依旧存在。

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一律采取不分轻重的惩罚手段,并妄想通过惩罚来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妄想。

因为过度的惩罚,会对孩子造成多方面不良后果:

后果一:惩罚只有短期效应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这臭小子,打一顿就老实了,你怎么能说惩罚不好呢?”可你想过没有,你打一顿,孩子就真的老实了吗?还不是得时不时地再打一顿。

所以说惩罚是有短期效果的,孩子刚被惩罚完,老实了,父母看着心里也舒坦了。但孩子老实了,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而是屈从于父母的淫威。

慎子·知忠

还有一些父母,惩罚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而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的要求。这样的惩罚,会更加让孩子难以接受。

因此孩子并不会心服口服,要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要么变本加厉,只会让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

后果二:惩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在《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惩罚”,是应该被避免的一种管教方式。他认为惩罚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大声喊叫,打孩子屁股或手心,试图通过威胁、警告、贿赂或说教的方式让孩子顺从等。

他希望家长能够停下这些手段,因为这些手段都是不尊重孩子的,并且会导致孩子的怀疑、羞愧和内疚。不仅影响孩子的当下,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这些惩罚手段对孩子在人格上造成的影响,被简·尼尔森称之为4个R”:愤恨(Resentment)、反叛(Rebellion)、报复(Revenge)、退缩(Retreat)。

经常被家长惩罚的孩子,他们的应对方式往往也是这4个R”。

愤恨:如果让我们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打屁股、打手心或被责骂的经历。虽然我们长大后不会恨自己的父母,但在当时当地,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怨愤的情绪,产生越发强烈的抵抗情绪。比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着自己被打得通红的手,默默落泪,恨自己无能,讨厌爸爸妈妈,觉得自己不被爱而伤心,不愿理父母等。

惩罚

反叛:这通常发生在叛逆期。父母越因为某件事惩罚了自己,越要做这件事来故意惹父母生气。算是反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有些小女孩爱美,喜欢打扮,被指责后,反叛心一上来,故意去整个奇装异服。

报复:当有些孩子没有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反而受到错误、过度的惩罚之后,会出现一些报复的行为。比如破坏衣服、撕碎自己的书本、摔坏自己的文具等。

退缩:还有些孩子在接受父母过分严厉的惩罚后,下次再面对类似的事情会出现两种表现:一种是偷偷摸摸”,就是和父母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不让父母发现;另一种是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或者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从而失去信心。

无论是哪种表现,长期下去,都会让孩子的人格发育不够健康,更何谈开心与幸福。

后果三:惩罚会妨碍大脑的最佳发育

大脑研究表明,惩罚会妨碍大脑的最佳发育,打骂、喊叫都会使儿童体内的压力荷尔蒙上升从而导致其大脑结构发生变化。另外据美国儿科学会研究发现,严厉的口头惩罚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的问题。

韩非子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个3岁的儿童在一个月之内被打两次以上屁股,那么这个儿童在5岁的时候,与同龄人相比,就会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到9岁的时候,打屁股带来的消极影响依然明显。(引用自《美研究警告称体罚和辱骂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环球时报2018-11-07 17:19)

从上面三个后果我们可以发现,惩罚不仅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还会让孩子更具攻击性,缺乏自信等负面影响。所以,妄图通过惩罚来改善孩子坏脾气”,可以说是掩耳盗铃”了。

我们不提倡惩罚,我们提倡更加安全有效的、能从根本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02理解孩子脾气差背后的原因

孩子脾气差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缺乏归属感。所谓的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内在联系。

我是金字塔”组织的创始人Naomi Hattaway女士曾经说过:归属就像是,当你踏上一个平台时,你感觉你是实实在在地被支撑着的。”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形象地描述了归属感。作为孩子,就是指其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结,父母所给予的情感后盾。

慎子·知忠

缺乏归属感的孩子有时候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予他们归属感,但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归属。他们感受不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尤其是在二胎家庭,随着弟弟妹妹的降生,大宝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被爱的。

但归属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和归属的需求是人的第三层次的需求。人,天然地需要归属。

孩子一旦不相信自己有归属或者父母确实没有给予孩子有效的归属感,他们就会以另外的方式去寻求归属感。而这样的方式又往往是错误的,比如随便发脾气、偷东西、打人咬人、欺负弟弟妹妹等。

韩非子

就像电影《哪吒》里的小哪吒,他自小就感觉自己与村里人、家人格格不入,感觉不到自己的归属感,不相信自己是有归属的,于是老是去村里欺负其他小朋友和村里人,以此获得关注,寻求归属感。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Gregory Walton的研究表明,就算是最小的社会归属干预也能够对个人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孩子脾气差或者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管教方式,是增加孩子的归属感。

03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归属感呢?

在电影《哪吒》中,哪吒父母给他全心全意的爱和李靖以命换命的决绝,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爱和牺牲;李靖和哪吒师父对哪吒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勇气和坚定。这所有的一切,都最终让哪吒体会到了归属感,并在面对重大选择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小孙子

在《觉知的爱》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做法:

首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之重视。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中说过:重视儿童,并非仅仅重视身体的发展,更多需要重视心理与精神发展。”

在孩子刚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头三年,他们是通过父母的回应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父母的及时回应,会给予孩子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以,当孩子发出需求的信号的时候,我们要给予重视。

在不同年龄段,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0~3岁:

①及时回应孩子的呼唤、需求。比如宝宝被一声巨响吓哭了,可以抱抱宝宝,拍拍他的背,告诉他:不要害怕,妈妈在。”或者孩子喊:妈妈,快来!”即使你很忙,不能马上赶到孩子身边,也可以朝孩子呼唤:妈妈在,妈妈马上过来。”

韩非子

②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共情并回应,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看见了。比如某天带着宝宝在小区玩,宝宝突然哭唧唧地跑过来,原来是自己的玩具被抢了。这个时候不要一味地告诉宝宝要分享,而是要回应宝宝的感受:宝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宝宝感受到被理解以后,那种糟糕的情感体验会被释放掉一大部分。

然后再告诉宝宝应该怎么和小朋友商量,然后一起玩,或者一个人玩好了再让另一个人玩。

③在需要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最好蹲下身,看着孩子的眼睛,语气温柔、缓慢并坚定地跟孩子讲话。温柔、缓慢的语气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坚定地语气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力量感。

撒泼打滚

④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允许孩子进行自由的探索。不能一味地将孩子关在安全范围内,也不能一味地为孩子包办所有。要允许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去体验。

3~6岁:

①专心地享受跟孩子之间的专属时间,与孩子进行游戏。游戏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比如一起搭积木等。还有很多游戏,可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亲子游戏,进行查找。查找结果如下图所示:

韩非子

②配合孩子的做事节奏。孩子很多时候做事喜欢慢慢来,但很多急性子的家长却受不了,时不时要催两句。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被彻底磨灭了。

我们要顺应孩子的节奏,或者多做少说。闭上嘴,手上不停,慢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了,早上妈妈喊孩子起床,结果半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没起床,期间妈妈喊了无数次。最后火冒三丈,对孩子又是骂了一通,换来孩子委委屈屈的小脸。

其实这种拖延并不是孩子故意的,只是他没有概念,他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妈妈与其在那边不停喊,不如花一些时间,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学会起床”这件事。比如闹钟响了,妈妈喊宝宝起床,然后妈妈协助宝宝穿衣服、裤子、袜子,带着宝宝去洗脸刷牙吃早饭,整理书包,出门。

然后慢慢地让宝宝试着自己去做。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宝宝自己就知道要怎么做了。

惩罚

③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并和孩子交流心得。不要嫌弃孩子的童言童语,要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

其次,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尊重。马斯洛说过:一旦人们对爱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尊重的需求便显露了。”

作为一个人,不仅需要别人的尊重,也需要内在的尊重很评价。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身体、情绪、认知、感情、心理、情绪不受外界的支配和压迫。就是说父母不是控制型的父母,在调控大原则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来支配自己的身体、情绪、认知、感情、心理、情绪,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就意味着拥有了自己创造自己的权利。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这本书中,说过: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慎子·知忠

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和评价,影响到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影响一个是是否自信。所谓的自我价值感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有些人可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是缺乏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尊重和评价不足,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而只有人能够尊重自己,给自己以合理的评价,才能形成自尊、自信和自爱的人格。

在不同年龄段,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0~3岁:

①不强迫孩子分享。这是对孩子内心需求表达尊重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对自己的东西表达出占有欲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他们说道:这是我的”的时候,意味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小孙子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并保护他们的这种意识。但如果孩子出现强抢别人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

缓慢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孩子一遍没听懂,就多说几遍,直至孩子理解我们的意思。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语速要缓慢,要学会等待,让孩子慢慢消化我们话里面的意思。

②允许孩子哭。当孩子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哭成为他们唯一的宣泄渠道。通过哭,他们能把那些负面的情绪如害怕、讨厌、紧张、压抑等一一释放出去。

慎子·知忠

③不管在什么场合,不要去逗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让别人来逗自己的孩子。比较常见的逗法是妈妈怀了二胎,一些人就很喜欢跟孩子说:等你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喜欢你了,把你送给别人。”

其实这句话真的很伤孩子的心。因为孩子还分不清别人说的话是真话还是玩笑话,他都会当真。而爸爸妈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就是整个世界。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感觉,相信谁都不想体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随意逗孩子,是对孩子心灵的尊重。

3~6岁:

①做脚手架式的父母。就是说不包办,仅提供演示、指导,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这个必要的时候,通常是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

韩非子

②跟孩子一起外出的时候,最好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并排走,和孩子保持同意节奏。并排走比走在孩子前面,让孩子独自走在后面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③跟孩子沟通时,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我们要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用平等的、商量式的语气跟孩子对话,当孩子为我们提供了帮助的时候,要对孩子表达感谢。

④当孩子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们。比如孩子正画画,结果有些家长一会儿问:宝宝,你要不要吃苹果?”过了没几分钟,又问:宝宝,你要不要喝水?”换成是谁都得烦,然后再也静不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慎子·知忠

久而久之专注力被破坏了,说不定对绘画的兴趣也慢慢磨没了。

最后,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之接纳。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对孩子说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应该呢?应该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对孩子强加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喜好。我们渴望将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却不是孩子最本真的样子。

我们对孩子真正的接纳,是对孩子原本样子的接纳,而不是事情的接纳。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家长制,敞开胸怀,跟孩子一起探索成长的奥秘。

在不同年龄段,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0~3岁:

①我们爱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某些好的表现,而是因为他们最本真的样子。比如,孩子帮我们拿了东西,我们就爱孩子,而过了那个时刻,我们就不爱孩子了吗?肯定不是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无论最终这个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即使不是我们心中最完美的那个,我们依然是爱着他们的。

韩非子

②经常对孩子表达赞赏,是对孩子最大的接纳。比如孩子主动提出帮助,如超市买东西回来,妈妈手上拿了好多东西,孩子主动说:妈妈,宝宝帮忙拿。”这个时候,可以把一些轻的东西给孩子,然后除了对孩子表达感谢外,还要跟孩子说:宝宝的力气越来越大了,能拿的东西越来越多啦!”或者宝宝真是长大了,会帮妈妈做事了。”

3~6岁:

①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我们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变化,接纳孩子的变化,并鼓励孩子的变化。

比如孩子偶尔调皮,就给孩子贴个不乖”的标签。其实贴标签这种行为通常会带有暗示作用。而暗示,能让一个人不知不觉往那方面去靠拢。

②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无关好坏,重要的是如何表达。比如嫉妒,不会表达,用错了地方,是一种坏情绪,但如果合适地表达之后,并不会对自己或他人产生过大的危害,甚至能成为前进的动力。

韩非子

我们要重视孩子,尊重孩子,并接纳孩子,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被关注的。那么孩子的内心是丰盈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满足,自然也会越来越平静,坏脾气也就慢慢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