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得越满”,孩子的依赖越重
抖音上一位29岁的男子状告父母不养之罪”让很多人震惊。
他说:希望国家出台一条明确的法律,孩子到了18岁,如果没有能力养自己,父母就该一直养下去,如果不养就有不养之罪”。这个男子29岁却一事无成,没有工作,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他不允许父亲对他有意见,不能教育他,不然就要和父亲动手。父亲谈起儿子老泪纵横地说都是他妈惯的”。小时候他的妈妈就十分溺爱他,什么都不让他做,有时候父亲想让儿子帮点忙时,妈妈就会阻止,什么要求都满足他。
因此,男子从小便养成了从小就依赖的习惯,什么也不肯做”,成了巨婴。
很多父母错把百依百顺”当做爱,还会替孩子做很多:
你只管学习就好,其它的不用你操心;衣服我来洗,你别把衣服弄湿了。
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是在爱孩子,反而给孩子传递一种我什么都不需要做,靠父母就可以了”的信息。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说:
适当的亲密关系能促进孩子独立,不恰当的依赖会阻碍孩子独立。
我们帮孩子做的越多,孩子会做的就越少,这样循环被不断放大之后,他的依赖感也会被随之放大。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规律:
饭要人端到面前,走路要人牵”,啥事都想靠父母。
02
父母越心软”,孩子惰性越大
刘欢曾经在人物访谈中谈到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他表示非常后悔”。
在女儿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摆弄乐器、弹琴,但就是不愿意练习。当时刘欢和妻子认为既然女儿不愿意学,那就不要强求。
但是女儿长大后,刘欢看着身边的人都多才多艺,就有些后悔了:从小没迫使她学音乐,我觉得有点后悔,如果能逼她练一练,她可能就很好了。孩子的惰性比成年人更大,因为他没有自制力,所以很难坚持一件事。
父母的监督,是主导坚持的主要因素。
但是很多父母心疼孩子,在孩子面前很容易心软,孩子累了时总是说孩子这么辛苦,就由着他吧”。殊不知,一时的心软让孩子懒中偷乐,但是也造成父母无数个妥协。人的惰性就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旦开了头,就很难扭转。
03
父母的保护”越多,孩子犯错率越高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在上海的迪斯尼乐园,一名身穿人偶服装的工作人员被一个突然冲出来的小孩一阵拳打脚踢”。
事后工作人员找到孩子的父母想讨要说法,家长态度却非常蛮横:
如果打坏了,会赔偿,小孩已经道歉了,还想怎么样?
不仅不教育孩子,还认为工作人员是在欺负孩子。有一些父母很擅长袒护孩子的错误,尤其喜欢说他还是个孩子,别计较”。看似在保护孩子的行为,更像是在肯定孩子的错误,给孩子传递一种我并没有过错”的示范。
从破窗”的角度来说,孩子错误一旦被父母袒护,就会滋生孩子有这两种心理状态:
孩子就不会意识到我错了”,会不停地犯错,因为没有承担责任的风险;
即使我错了,也有父母兜底”,所以不怕犯错。
久了以后,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他不会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甚至是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04
躲开破洞”,才会让孩子优秀
莫泊桑在《项链》中写道:极细小的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成败你。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