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日本成功的奥秘,藏在他们的幼儿园里

日本成功的奥秘,藏在他们的幼儿园里

最近在看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豆瓣评分9.1分。导演周轶君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寻找培养优秀孩子的方法。

这部纪录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国外教育完美的一面,也展现了其不足之处。

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并思考是否能为我们所用。

1

日本的集体性教育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

说起日本,我们的印象是,极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腻到变态”的服务,特别遵守规则,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那日本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呢?孩子童年是怎样的呢?

在日本的莲花幼儿园里,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很大声地喊叫,而且每天要重复很多次,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很吵的幼儿园。

在练习剑道时,老师要求孩子们体态要保持端正,教孩子们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发声,为的是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而不是小孩子的可爱声音。

导演周轶君问道:为什么从小要进行这种训练,而且要这么多人一起喊?

园长说:日本是一个讲究纪律严格的民族,所谓纪律是为了让社会良好运行下去的规则,而理想的状态是,孩子们主动自发地去遵守。

在剑道课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有个孩子膝盖受伤了,但是他仍旧把动作做得很标准,不会因自己而影响到别人。

因为在日本,非常注重集体性的培养。

强调大家在一起为了某一个目标而努力,或者大家一起为了某一个人而努力。

但是,也有日本家长提出自己的质疑:过分强调集体,会不会让孩子失去个性?

集体性是不是要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想法、随大流呢?

他们注重的集体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像机器人一样,做着同样的事情,而是每个人融入集体,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莲花幼儿园让孩子大声喊、集体早操,其实并不是为了强调让孩子发出同一个声音,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出自己声音,这些声音之间产生回应,成为集体共振。

被评为世界上最美幼儿园人藤幼儿园,被设计成一个环形,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门,只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守时的观念。所有的教室都是互通的,空间中没有隔离,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进出所有的教室和房间。

自由自在是这个幼儿园的宗旨,这里的孩子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和谁交往,开阔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决定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2

日本孩子的运动到底有多厉害?

一提到日本幼儿园的运动,大家都会想起年初时候的一个热搜——在寒冷的冬天里,日本的孩子们赤裸上身进行运动。

通过这项运动,孩子们锻炼出了抗寒的能力,很少有感冒的现象出现。

在日本莲花幼儿园里也有这一传统,并且持续了了60年。无论冬天有多冷,幼儿园都会让孩子光着上身在户外运动。

直到今年四月份的时候,这一传统才迫于舆论压力被废除。

但是,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依然会延续下去。

对于孩子们来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他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早晨的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棒的时段。

孩子一早来到幼儿园后,会有一个小时的晨练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跑步、爬杆、做操、玩游戏,孩子们的运动量都非常地大。

回到教室后,老师进行点到,被点到的孩子要精神饱满地说到”。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一整天都特别地元气满满。

当被问到孩子会不会觉得累的时候,园长的想法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觉得,比起说累”,他更想用充分燃烧”这个词。

因为累是一个消极的词汇,而当孩子们运动过后,精力被充分释放,会感觉到身心舒畅。

3

草地不平,门关不紧,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日本藤幼儿园,在设计上有很多和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

他们的草地是不平整的,看上去就像没人打理一样。

门无法自动关上;

水龙头下面没有水槽,洗手的时候,水很容易溅湿鞋子。

在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设计背后,其实蕴含了巨大的教育意义。

藤幼儿园的园长认为不方便才是更好的,只有面对不方便,孩子们才会去思考,形成他们的理解。

如果草地是平整的,孩子们不用担心会不会摔倒,就不会去思考任何事情。

门不能自动关上,那么靠近门的孩子会感觉到有冷,这时最后一个从门里经过的孩子就会重新返回去把门关好。

如何面对洗完手忘记关水龙头导致水被浪费这一世界难题呢?

那就干脆不设置水槽好了。

没有水槽,孩子会发现鞋子容易被淋湿,会自觉地调整好出水大小,并及时关上水龙头。

藤幼儿园正是通过这一小小的设计,教育孩子做事要做彻底,把事情到最后一步为止做完整。

在藤幼儿园里,没有老师碎碎叨叨的说教,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是通过一个个这样的小细节,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把事情做到严谨完美,不影响别人,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4

日本的教育是完美无缺的吗?

日本的教育当然并非尽善尽美。

日本教育过度考虑别人,导致容易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

并且他们认为,哭泣是软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所以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能流眼泪,就算有家长去世也不能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过得特别压抑,日本的自杀率一直都很高。

但是,就连自杀的时候,他们都在为别人着想。

不能选择在出租屋里自杀,以免房东房屋贬值;卧轨自杀会选择末班车,以免耽误别人上下班;不会跳楼,因为担心会给环卫工人造成麻烦。

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放声大哭了,在纪录片中介绍了一门特殊的职业:感泪疗法师。

他会给大家播放感人的视频,让日本人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接受哭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有正面效果的。

课后有位学员说道,当自己有了孩子后,一定会允许她/他哭泣。

在纪录片的末尾,镜头转到了一幅条幅上。

莲花幼儿园的园长每个星期都会手书一幅条幅,作为口号挂在幼儿园的墙壁上。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们之间不是支配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看到条幅后,深有感慨。

在幼儿园工作两年多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

想起了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教会了孩子什么,但是我知道从孩子身上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