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六哥最近爱顶嘴了,比如,我说:宝贝这个小汽车不能拿到床上玩,要放在地上。他就会立刻反驳我说,我就拿床上玩!我告诉他,这个小车已经在地上玩过了,轱辘脏了,不可以放在床上。他还会说,我就放在床上。总之,我说什么不可以的时候,他总会说,我就要怎样怎样。

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认知”的话题。孩子会反驳了,会硬把黑说成白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了,他们需要被真的说服,而不仅仅被要求。这个差不多从2 岁以后的宝宝会发现,我自己才是行为的主人,他们不希望自己像牵线木偶那样被大人控制。父母也不能像训练小狗那样,仅靠严令禁止就能让宝宝服从了。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0-5 岁的孩子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汽车不能放在床上玩?轱辘脏了又怎样呢?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孩子的关注点在玩和想象上,他不会关注在脏的痕迹上,他们甚至都不会发现床脏了,就算我们告诉他们很脏,他们也不会像大人那样第一时间跳起来懊恼或下次严格遵守。
因为啊,孩子在认知上,和大人不在一个水平线,缺乏共识。就像大人认为洗手液用来洗手,孩子却可以把洗手液当玩具一样。为什么不可以?东西脏了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很抽象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补充他的知识,让他因为理解和认同而愿意去遵守,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被动服从。

那么,通常,我们需要给孩子补充哪些知识呢?又如何补充这些知识呢?
首先啊,我们要先告诉孩子非人际关系类的常识。比如,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健康常识等等。脏东西不卫生,可能有细菌,细菌会让我们生病,生病会住院,住院就是不在家里,晚上也在医院,会打针,会难受,不能出去玩等等。从孩子的角度,告诉他你会受到什么影响?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再比如呢,我们不让孩子喝劣质的浓缩果汁饮料,说那是假果汁”,但孩子喝着明明很甜啊,看着颜色也像水果,他会反驳说就是真果汁”,那我们就可以给宝宝找一些浓缩果汁如何被制造出来,添加了色素、防腐剂等东西的图片或视频,讲解给他听,让他通过第三方了解到这些知识。也就是,提供客观的信息素材,帮助孩子学习。

除此之外呢,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一些人际关系类的常识。这些主要是告诉孩子,他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比如:弄脏了床单,妈妈还要去洗,会很累,本来我可以陪你玩一会儿或休息一会儿。你会洗床单吗?我们自己的行为需要自己负责。虽然,妈妈会去洗,但妈妈希望你尽量别把它弄脏,下次我们一起在地上玩小汽车好吗?这样,孩子才真正学到了本质”的知识,就是我这个行为,到底对别人有什么影响?影响了别人,就需要道歉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基本的社交规则。

如果我们只说:弄脏了床单,妈妈不高兴,你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仅仅提到要考虑别人的情绪和评判对错,是很浅层的原因,容易让孩子觉得内疚,好像改变自己完全是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妈妈觉得我是好孩子,比我自己想玩车更重要。所以啊,我们要尽量不带指责和批评,尽可能详细一点,告诉孩子对别人有哪些影响,帮助他通过细节的描写,去理解真正的原因。
总之呢,在很多事情上,孩子都缺乏常识,我们要学习如何把道理讲清楚,而不仅仅靠说教或严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