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题 一
Q:家长:赵晶老师,您好!我的孩子现在5岁整,上幼儿园中班,她的语言发育基本上是遵循NT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家里能很好地和我们自由交谈、互动,她对很多学科都有着无限的求知欲,很好学。
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下,老师反映,她很喜欢上课,集体活动也能跟随,就是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交谈不行。如果是邀请一个同伴来家中,在我的外围指导和入围指导下,能跟同伴玩起来,如果是很多的小朋友的情况下,她就不愿参与,这里面也有可能是我不擅长组织多个小朋友的活动,那个场面我hold不住。
基于她现在的情况,有以下问题想请教您:
1.我如何帮助她在集体环境下,增强她和同伴的交流能力?
2.她不愿意去孩子比较密集的小广场上玩,更愿意把朋友邀请到家里玩,这就导致她的社交圈子比较受限,有没有好的建议让她走出去”到外面去锻炼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力?
3.以她的现状 ,幼儿园是上整天好还是半天好?如果下午回家的话,我可以和她互动,但那个时段是找不到同龄人玩耍的。
A:赵晶老师:关于第一个问题。若可以把其他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你的孩子跟小朋友互动的可以,建议你可以再另外邀请一个小朋友。如果你希望把她那一点点的社交成功和这个感体验慢慢地扩充,这里需要有一点点的变化,不能说你专门只邀请了一个小朋友到家里玩,孩子跟这个小朋友互动的还可以,就算这件事情她会了,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若发现精心挑选和邀请的那个小朋友,跟你的孩子互动得挺好,那你可以再另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玩,如果也不错,那你可以再邀请一个不同性格的小朋友看看,这样才是在进行一个社交地扩充。
如果孩子跟单个的、不同的小朋友都互动得不错,我们可以试着同时邀请两个小朋友到家里,也就是三个小朋友的玩耍日。若你一下子邀请好多个小朋友到家里玩,当然不行了,因为对你的入围指导和出围指导会有一定的阻碍。对邀请过来的这些小朋友,恐怕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不管是入围指导还是出围指导,你都是要指导孩子的,所以在这个一步步的节奏上地把握需要自己注意。
恐怕你只是请来一个小朋友,孩子跟这个小朋友互动成功了,你觉得她能够出去跟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但实际上她还是许多小朋友里面比较不舒服的那个,说明你在家里邀请小朋友的这个环境里没有变化。所以按照我所说的,你把邀请的对象不断地在变化,从一个变成两个,甚至三个等。比如你先邀请一个小朋友,孩子跟这个小朋友互动得不错,然后再邀请两个(两个也是由不同的组合邀请到家里玩),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互动得怎么样,从而慢慢地给孩子进行扩充,这样会让她在一个小团体当中适应,慢慢增强她的社交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至于孩子现在的状况,她不愿意去广场比较密集的小朋友那里,我觉得你应该尊重她。因为孩子还没有到在社交上面能够那么自如地去放开自己。在正常的孩子里,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这个密集型的小广场,他都觉得好像很舒适,不是的,我们家小朋友也有,比较喜欢团在家,比较喜欢往家里宅的那种性格。所以你的孩子如果还没有到那种比较很舒适、社交很宽广、很不受限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应该尊重她的感受,而不应该去逼迫她走出去”。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想我没法回答你,因为我对于国内幼儿园的现状不太了解,不知道他们幼儿园一天的日程是怎么样安排的。到底是整天还是半天好?无法给予回答,因为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日程安排是怎么样的,如果幼儿园半天的日程里面就包括了跟同伴的互动以及集体的活动,那半天也行,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子,恐怕你要考虑到给孩子一点机会。因为幼儿园这个环境是孩子比较熟悉的,班级里面小朋友是基本固定的,所以给孩子一个能和自己认识的小朋友互动的机会。你如果剥夺她这个机会,那也就剥夺了孩子这方面学习的一个场景,所以我觉得你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日程安排来进行考虑,我这边对国内幼儿园这些情况不太了解,所以我没法跟你具体的指导。
问 题 二
Q:家长:老师你好,宝宝5岁,在和他的一次沟通中。我说:你不可以这么大声的笑,会吵到别人,你要控制住自己”。然后孩子问我:妈妈什么是控制?”我就不会解释了。
当时,桌上有筷子。我就滚筷子,滚过来滚过去,我说:我能控制住铅笔来回滚动”,再然后,我就故意将筷子滚的很远,我说:我没控制住筷子”。但是我不确定,他是否明白。
像这样的一些关于词语的解释的问题,在我的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孩子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这个什么意思,然后我就很困惑,我不知道要怎么样来提高他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包括我们要怎么做,怎么解释能够让孩子更明白,因为有的时候我觉得我解释的很明白,很清楚,但是看他的表情还是不明白的样子。
老师,就是这一方面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给他大量的阅读,还是有其他别的办法?有的时候他问像控制”这样一些词语。我会查词语解释,但是发现解释的内容孩子更不能理解。
A:赵晶老师:你的这个提问很好,孩子能够主动去给你提问一个词的词义非常好。其实你是借在那个场合,动脑筋想了一个方法去解释控制”这个词。如果你看到孩子还不太明白的时候,你需要在那个点上面继续搜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

我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会实时地进行搜索,想怎么样去解释。那其实你选一个例子,进行解释控制,跟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大声说话”,有一些不一样。当孩子说:什么叫控制?”如果我去解释,我会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很想大声地笑,但是我又不能大声的笑。我会画给他看,我会画一个很大的大声笑的人,人的思想云里面是一个好大的哈、哈、哈”这几个字,但是因为怕吵到别人,所以在嘴巴上是一个小小的哈、哈、哈”,并给他指出两者的区别:你看!脑子里面我想的是:哎呀,好大声,但是我又不能这样做,就要控制,就是你不让他这样做,所以这就是控制”。然后我还会把表情、肢体语言做给他看,让他去理解。
关于你说这是不是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得?阅读,当然没有在实际情况下,孩子提出来后,当时给他解释来的形象。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利用实际的场景,他问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去进行解释,不要担心你一时间没解释明白,因为在生活中还会有很多机会给你提供的,所以你不需要特别担心。有的时候哪怕是过了之后,你觉得这次解释的控制”孩子好像不太明白,也可以在自己做别的事情时想一想,想出一个办法之后,回过头再碰到合适的机会去解释给他听也可以。
我不太建议你去查字典等等,因为字典里对词语解释的意思是脱离语境的,对于词义的理解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一个减分项。词汇其实最好是在语境当中去理解,所以词典或别的方式不会建议你通过这些方式查词。
其实阅读也比不上你在生活当中的解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生活当中我们尽可能地解释就可以了,哪怕是过了,觉得解释不够好,你平时在洗碗或者做家务时,想到一个主意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找机会给孩子解释就可以了。这个年龄,你的孩子如果是在高级课程,我们会讲对于这些孩子,往往你对他有一些事情的解释,哪怕是滞后一点,或者是他下一次机会再出现,都OK的,不用太担心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