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用物质奖励鼓励孩子?当心,“德西效应”已来临

文/糯豆包妈妈(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同事李哥的儿子自小就在数学上有过人的表现,刚满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数到一百了,这件事,还被李哥自豪地在同事圈里传扬过。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李哥给儿子买了相关的书籍,甚至还给他报了幼儿数学补习班。

起初的时候,儿子确实对上补习班很有兴趣,上课的时候,表现也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也让李哥更加高兴,于是每每给儿子奖励,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李哥却突然发现,儿子似乎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好多次都是在他承诺奖励的前提下,才勉强同意去上补习班的,与之前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如此,儿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奖励一点小零食,变成了奖励玩具汽车甚至飞机模型。奖励的东西越来越贵,也让李哥的钱袋有些吃不消。

为什么一个在数学上有天赋,本身也感兴趣的孩子,会突然对数学失去兴趣?这其实与德西效应”大有关系。

用物质奖励鼓励孩子?当心,德西效应”已来临

什么是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奖励与激励”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一些情况下,提供物质奖励,不但不会增强人们的工作动机,反而会使其减弱,这种现象,后来就被他归纳为德西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些情况下,物质奖励不但没有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反而让人对被奖励的事情失去兴趣。

了解了德西效应,就不难明白李哥的儿子为何会有如此表现了。尽管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对数学有着兴趣,也有上补习班的内在动力,可是在李哥一次又一次的物质奖励之下,德西效应产生了,奖励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从而让儿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上补习班的动力自然也就消失了。

为什么会有德西效应呢?

1)目标的意义发生了转移

克曾经说过: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义。希望藉工作而获得报酬的人,只是在为报酬效劳而已。”

人们去完成一件事,通常是因为这件事有意义。对于李哥的儿子来说,上数学补习班,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让他学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可是在物质奖励的作用下,这种意义却发生了转移,上补习班的意义已经减弱甚至不存在了,获取奖励才是孩子追求的新的意义。李哥的儿子,仅仅是在为奖励而去上补习班。

2)对原有奖励勉免疫,需要更强的奖励来刺激

一旦目标意义发生转移,奖励成了孩子唯一的追求之后,目标也就变得功利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对原来的物质奖励产生免疫,只有更强的奖励,才能够刺激到他,并他产生新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李哥对儿子的奖励,在不断地升级,从当初的小零食,一直升级到玩具汽车的程度。所以,如果想让儿子继续去上补习班,那么李哥就要不断地对奖励进行加码。

3)奖励成了内驱力的唯一来源

内驱力就是人进行某件事时的固有动力,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来源于人对这件事的兴趣,以及对事情的意义求知欲,当然了,外部奖励也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来源。然而在外部奖励的刺激下,内驱力就会越来越依赖外部奖励,至于其他来源,如兴趣以及意义的认知则不断地淡化,最终就会出现内驱力完全由奖励来提供的局面。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只要奖励不到位,内驱力就不能持续。就拿李哥来说,如果哪一天他中断了对儿子的奖励,那么可以想象,儿子一定会非常抗拒去上数学补习班。

《结构化决策力》一书中提到过:人要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要有推动这一行动的动机或欲望,也就是动力。”

很显然,由奖励而生的内驱力,并不是该书所认可的优质动力。倘若一味依靠物质奖励,并由此而引发德西效应的话,将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

物质奖励对孩子和家庭的害处

1)让孩子变得功利化

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孩子会逐渐变得功利化。以后他做任何事情,首先会考虑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如果没有可以预见的利益,他就会放弃。而生活以及学习中的许多事情,其意义或者说利益是不明显的,大多是长期才能显现的。孩子一旦变得功利化,对于这些事情就不会产生兴趣,从而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2)丧失原有的兴趣

物质奖励最大的害处,就是会让孩子原本的兴趣逐渐丧失。就像李哥儿子那样,孩子本来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而且也对此感兴趣。可是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这种兴趣逐渐丧失了,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会因此而埋没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才能。

内驱力

3)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由于德西效应的存在,要想让物质奖励不断地提供内驱力,就得不断地给奖励进行加码,这就会给家庭带来很严重的经济负担。更可怕的是,终有一天,父母会发现以自己的经济能力,已经无法再继续加码了,而这也将是孩子内驱力丧失的开始。

现在的许多家庭,物质水平已经相当不错,这就更容易让孩子掉入德西效应”的陷阱。而一旦陷入,上面所说的这些危害也将接踵而至,所以父母一定要想办法进行补救。

避免德西效应”的负面影响,父母可采取这些补救措施

1)加强目标意义教育

让孩子做事,首先得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比如要求孩子吃饭之前洗手,就应该让他认识到,这样做可以避免身体感染病菌,从而避免得病。通过这种意义性教育”,就可以让孩子因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产生足够强的内驱力并去完成这件事。

反之,如果孩子每次洗手之前,父母都承诺奖励来让他完成这件事,孩子就不会意识到洗手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没有办法养成爱洗手的习惯,如果没有奖励了,孩子就不会去洗手了。

2)奖励过程而不是结果

德西效应”会让物质奖励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在奖励不加码的情况下,让效果继续维持。那就是注重奖励过程,而不是奖励结果,更不应该在孩子进行任务的初期进行奖励。所谓奖励过程,就是在孩子把某件事进行到中途的时候,针对他的表现来进行奖励,由于此时还没有真正完成任务,所以奖励的程度就可以很轻,孩子也乐于接受。

对于过程比较长、步骤比较多的任务,父母也可以分阶段奖励,通过多次小奖励,让孩子持续不断地产生内驱力。这种分阶段的过程性奖励”,要比一次性的结果性奖励”效果好很多,花费也更少,而且也不容易让孩子陷入德西效应”的陷阱。

物质奖励

3)以鼓励代替奖励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父母的一句鼓励就可以有很强的动力去做事了。所以在平时,父母应该不吝啬鼓励自己的孩子,甚至用鼓励去代替奖励。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变得功利化,自然也不会出现所谓的德西效应”了。

物质奖励的效果,往往只在短期比较显著,长期看来,反而是负面的。所以父母不应该把这种方式当成刺激孩子的唯一手段,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将大大地不利。

你有没有过分依赖物质奖励去刺激孩子做事情?如果有的话,是否也出现了上文所描述的德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