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倾听,
是耳朵的虔诚,
是心灵的敏感,
是走进对方心里的捷径。

之所以要把耳聪”放在目明”之前,是因为只有在耳聪”之后,你才能了解你的亲眼所见,做出了解真实的判断,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注。
据说,有一次鼎鼎大名的卡耐基先生参加一个晚宴,碰上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
从他俩在一起开始聊天起直到谈话结束,卡耐基几乎一直都是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对方讲述,自己却没和植物学家说上几句话。
晚宴结束后,临行前植物学家极力向主人称赞卡耐基,说他不但是这场晚宴中鼓舞人心的人,更是一个有趣的谈话高手。
问题是卡耐基在和植物学家的聊天过程中,并没有发表什么高谈阔论,为何会获得如此美誉”呢?

想必聪明的你已经找到答案了——倾听!
很多人以为,沟通就是阐释自己的道理、观点和所知等等的输出过程,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有效的沟通就是倾听,是一个全神贯注的吸收过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的道理、观点和所知”是用来做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语言;而沟通”则重在倾听,是彼此了解和理解对方心灵深处所思所想最好的方式。
就像引水而至,必先修渠”的道理一样——挖好沟”才能通”。
倾听,就是这样一门沟通的艺术——人人都有被倾听的渴望,而不是人人都希望被灌输。
孩子,亦然。

清楚了上面这一事实,你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
要想了解、发现和理解一个真实的孩子,不是你向孩子说了多少,而是你听孩子说了多少。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父母把自个儿活成了话痨”,让孩子学会了闭嘴”。
比如,有的爹妈认为孩子说的话不就是小儿科”的语言吗,时不时还要我们纠正一下;有的父母会嫌孩子一天那么多不着调的废话”;还有的干脆就彻底忽视孩子的讲述,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唠叨这唠叨那,还嫌孩子不够懂事听话。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假设你很想向一个人倾诉,可是对方却不怎么听你倾诉,还常常打断你说活,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这样那样的,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当你倾诉的时候,对方总是与你促膝长谈,很认真地听你诉说一切,你又会是什么感受?
前面那个故事中的植物学家之所以认为卡耐基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人”和有趣的谈话高手”,就是因为卡耐基善于倾听。

没有倾听或者对倾听不屑一顾,就意味着剥夺了孩子讲述的权利,臆断孩子的表达,放弃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将他拒之门外。
是否能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必经之路。
这是因为,全情投入地仔细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尊重和肯定;忽视倾听则会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以及孩子认知能力的不信任、不懈和否定。
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去询问孩子有关这一话题的重要信息,但不要轻易做出判断,或是对孩子讲述的内容、想法和做法指手画脚。
这就好比你正在跟一个你认为很重要的人谈论你的想法,但是这个人在意的不是你怎么想,而是他认为你应该知道什么,应该怎么做,继而不停地告诉你。
沟通不是输出和灌输的过程,而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没有人不喜欢关爱、尊重和肯定,因此没有人会不喜欢被倾听。
孩子,就是如此。
对他们来说,父母耐心细致地倾听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奏。

不仅如此,倾听还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专注能力的绝佳土壤。
说到倾听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家都好理解,毕竟语言既是一种思维加工输出的过程,也是对思维本身的重新检索和重塑。
没有思维活动,自然就没有语言,鼓励孩子讲述他们的所思所想就是鼓励他们思考。
不仅如此,倾听有助于提高孩子专注思考阐释某一问题的习惯,父母还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专注力的方向,发现孩子专注的领域。
好的倾听,也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么,身为父母又该如何倾听孩子呢?
尊重是前提。尊重孩子谈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耐心倾听的过程就是尊重孩子。
放弃自以为是。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且告诉孩子之后就认为孩子就该明白,该做到。
学会换位思考。听到孩子的讲述,不要总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随意评判,而是要推己及人站在孩子的立场的思考问题,不要着急表达自己和随意做出评价性判断。
多用启发引导。当你和孩子讨论一个问题时,用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等启发式的引导,远比你直接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要高明的多。
讲到这里,你将会怎样面对孩子们给你的倾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