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叉尾鮰的禁忌 裙带菜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吃鲇鱼的禁忌

根据前人经验,鲇鱼忌与鹿肉、牛肝、野猪肉、荆芥一同食用。   南北朝·陶弘景:”鲇鱼肉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缩。”宋·苏颂:“鲇鱼肉不可合牛肝食,令人患风,噎涎,不可合野猪肉食,令人吐泻。”《本草纲目》:“鲇鱼反荆芥。”《随息居饮食谱》:“鲇鱼,甘温,微毒。痔血、肛痛,不宜多食。余病悉忌。”   鲇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功效:鲇鱼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鲇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 适合人群:适合一般人食用。尤其以老、幼、妇女产后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 适用量:每次150~200克。 提示:鲇鱼药食俱佳,以炖煮最宜。鲇鱼体表黏液丰富,宰杀后放入沸水中烫一下,再用清水洗净,即可去掉黏液。鲇鱼与牛羊油和牛肝、鹿肉同食,或与中药荆芥同食,有可能对健康不利。鲇鱼也是发物,有痼疾、疮疡者要慎食,最好不吃。

叉尾鮰的禁忌

斑点叉尾回鱼的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温水性鱼类,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21~26℃,15℃以下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 -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温水性鱼类,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21~26℃,15℃以下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pH值在5~8.5间均可生存,以6.3~7.5为最适范围。盐度适应范围为0.02%~0.85%。 -

叉尾鮰的禁忌

裙带菜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因为它是一种寒性蔬菜,脾胃虚寒或经常腹泻便溏的人群不适宜吃裙带菜,吃完之后会加重身体肠胃负担,容易让腹痛和腹泻的症状加重,也不利于身体对裙带菜中营养成分的吸收。裙带菜含碘量高,患有碘过量疾病的患者,应少吃裙带菜,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中的高碘区应少食裙带菜,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碘过量的疾病的发生。

裙带菜又名海芥菜、海带目,属海藻类植物,被誉为海中蔬菜。裙带菜虽然食用价值极高,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哦,而且裙带菜在食用搭配上也要注意禁忌。因为它是一种寒性蔬菜,脾胃虚寒或经常腹泻便溏的人群不适宜吃裙带菜,吃完之后会加重身体肠胃负担,容易让腹痛和腹泻的症状加重,也不利于身体对裙带菜中营养成分的吸收。裙带菜含碘量高,患有碘过量疾病的患者,应少吃裙带菜,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中的高碘区应少食裙带菜,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碘过量的疾病的发生。

另外,裙带菜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褐藻酸、甘露醇、褐藻糖胶、高不饱和脂肪酸、岩藻黄素、有机碘、甾醇类化合物、膳食纤维等多种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 降血压, 免疫调节, 抗突变, 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 。有多种药理作用, 在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减肥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

与裙带菜相克食物

裙带菜+猪血:一起吃会便秘

裙带菜+薏米:会引起淤血

裙带菜+甘草:会产生有毒物

裙带菜+白酒:会造成消化不良

裙带菜+葡萄:会影响钙、铁吸收

裙带菜+柿子:胃肠不适

叉尾鮰的禁忌

春季斑点叉尾鮰最易得什么病

有水霉的用水霉类药物,一般用二氧化氯之类的。肝肿大、肠炎最好用内服药。一般病鱼没救的,只能救没病的。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消毒杀菌、调水,越冬后及时消毒,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吃益生菌的四个禁忌是什么?

吃益生菌的四个禁忌:益生菌不应与具有杀菌和消毒活性的制剂同时服用,也不应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益生菌害怕酒精;益生菌怕热,水温不应超过40°C;益生菌害怕有抑制和吸附性质的药物,如果胶、单宁酸制剂、药物碳或蒙脱石散等。

吃益生菌的四个禁忌:

1、益生菌害怕杀菌和消毒

益生菌不应与具有杀菌和消毒活性的制剂同时服用,也不应与抗生素联合使用。

因为益生菌中的活菌很容易被抗生素杀死,所以它们根本不起作用。如果疾病需要同时服用抗生素和益生菌,建议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超过2小时。

2、益生菌害怕酒精

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酊中乙醇含量高,不宜与益生菌同时服用。酊是将原料药浸入酒精或将化学物质溶于酒精中的药物,如颠茄酊、橙皮酊、碘酊等。

3、益生菌怕热

益生菌作为一种活菌,在肠道中存活,其最适生长温度与人体肠道相似,约37°C。因此,益生菌最好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有些药物甚至需要冷藏。同时,益生菌的水温不应超过40°C,否则益生菌将被烧死。

4、益生菌害怕抑制和吸附

如果病人有胃炎或腹泻,医生可能会开胶体铋果胶、单宁酸制剂、药物碳或蒙脱石散等药物,但这些药物会抑制细菌的生长,或吸附细菌,然后直接从体内取出,从而影响益生菌的功效。因此,上述药物不能与益生菌同时服用,应分时段服用。

叉尾鱼养殖技术

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1、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
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
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2、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
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
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3、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
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
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 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
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4、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主要还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 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
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 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中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
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
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
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
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
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扩展资料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幼鱼阶段活动较弱,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随鱼体长大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斑点叉尾鮰为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18-34℃。正常生长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PH值5-8.5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最适范围,盐度适宜范围为0.2-8.5‰。
食性: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成鱼则以浮游动物、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种子和小杂鱼为主食。在人工饲养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饲料。斑点叉尾鮰日夜均摄食,且有集群摄食的习性,主要以底层摄食为主,但幼鱼有时也游到水面摄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斑点叉尾鮰

叉尾鮰为什么投料越多鱼死越多

如图 , 应为 真鮰科 Ictaluridae 真鮰属 Ictalurus 鱼类(具体哪种,不宜分辨)下图为 斑真鮰 Ictaluruspunctatus (斑点叉尾鮰),俗称 钳鱼、沟鲶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

斑点叉尾鮰能否用甲苯咪唑内服?

斑点叉尾鮰禁用甲苯咪唑溶液,只要很小的剂量就会死亡。关于网箱的杀虫,可以采取内服的办法。内服华扬的驱蠕净能很好的解决指环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