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为什么这么笨?

望子成龙的父亲:金山老师,我的儿子今年已经上二年级了,学东西特别慢,总是拖拖拉拉的。有一些题目,给他讲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下次遇到类似的内容仍然不会做。您说他是不是属于那种脑子慢的笨孩子啊?

可是生活中,只要是游乐玩耍时,他却总是能有发泄不完的精力。最蔫儿的时候大概就是公布成绩的那一天,因为总是不开窍,分数一直不高。

我以为他不喜欢上学,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儿,可是每次送他去学校,他都是高高兴兴的。爷爷奶奶也护着孩子,总说:还小呢,树大自直。还说不用逼他,本来就不如人家的小孩儿聪明······”。

我知道他们说的就是我二表哥家的那个孩子,是和他同岁的,平时根本不用家长督促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哪像我家的这个,就连周六周日都让家长纠结,让他出去玩吧,心里明白他其实还有很多功课没有补,不让他出去玩吧,在家里坐着也是越学越傻。

金山老师,您说我这孩子是不是天生的笨啊?

金山视角:古今中外,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功劳和进步按照聪明与否来划分,我相信科学家都要崩溃的。

因为先天的智商高,而能比别人更早显现出天赋的例子不是没有,只可惜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相反,那些开蒙晚得让人抓狂,而后来通过勤奋获得成就的历史人物却是数不胜数:华罗庚小时候反应慢、记忆力差;曾国藩深夜背书的时候,还不如窗户外的小偷记得快;王阳明五岁才会说话;霍金很晚才学会阅读,成绩更是进不了前十名;牛顿小时候资质极其平庸;爱迪生笨得被学校劝退······

孩子为什么这么笨?

数学家华罗庚

我并不是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可以放心地让孩子笨”下去。其实,孩子的一生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比起先天基因,还是老祖宗说的天道酬勤”更靠谱一些。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刘易斯·特尔曼就用实验证实--对个人而言,智商与学习成绩以及其他任何领域成就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特尔曼征集了1528名孩子参与试验,并跟踪记录他们在成年之后取得的成就。参与试验的孩子平均智商高达147,但在随后的25年中,依然有1/4的受试者默默无闻。其他的3/4的受试者虽然到中年时总共发表了2000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230多项专利,但也没有任何人取得过和诺贝尔奖级别相当的学术成就。相反,当初因为智商不足被排除在试验之外的路易斯·阿尔瓦茨和威廉·肖克利,却都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路易斯·阿尔瓦茨

更何况,智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英国伦敦大学的苏·拉姆斯登对12--16岁的学生进行过一项跟踪试验,发现在4年时间里,部分受试者的智商得分发生了变动,上下浮动最多高达21分。

对于学习总是犯重复错误的孩子,父母喜欢归类于孩子不理解,或者说脑子慢。其实问问他们的老师就知道了,大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没有用心听,更没有动脑子去记忆。他们坐在那里,无论是上课还是在辅导班,或者是家里接受家长的一对一辅导,都是只留下了一个躯壳而已,心思早就飘出去神游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淡化自己的辅导角色,每一个题目给孩子充分理解、思考的时间,即便是讲题,也要保证说半句、留半句、让孩子的思路一直跟着自己走。如果你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自己是痛快了,但是孩子没有用心思考,自然是记不牢的,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再错,也是不奇怪的。

诺贝尔奖

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孩子,脑子确实很慢,这就需要你一遍遍地讲解,反复冲击他的记忆,加深他的理解。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他们的表现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你会突j然发现他终于记住了,并且从此不再出错。这与课上听不懂,下课却疯玩儿的孩子是明显不同的。

有些成绩虽然不好,但是却特别喜欢上学的孩子,家长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去掉了学习压力,学校里的环境和小伙伴都可能是吸引孩子的因素。

这样的现象不只是在小学生中,就连很多高中生也是如此。家长们往往不理解,他既不喜欢学习,又不愿意付出努力,为什么却不愿意回家打工去,还坚持选择在学校里?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校门之内,就可以回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更大压力。即便高考只有三百分,只要能有个学校录取,就可以晚几年面对择业和生活压力。

最重要的是,很多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聪明,如何毫不费力就取得优异的成绩,似乎学习好是天生的,这恰恰是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因为这些自欺欺人的家长,只是想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完美的台阶下,似乎成功与自己无缘,完全是天命所属,并非与付出多少有关。可是我不能不拆开这个谎言,请家长扪心自问:

你是怎样与孩子一起度过孩子的启蒙教育时间的?

你用了多少时间在孩子最需要知识的时候陪伴孩子一起探索?

你有多少次给了孩子放纵和自己放松一下的借口?

你真的用心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了吗?

在别人家的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你是否放任自流了?

你知道孩子看电视、你看手机的时候,别人的孩子在阅读吗?

那些在课堂上、学校里学习异常轻松的学生,是不是因为已经提前学会了某些内容呢?

(文章节选自《教养》,山东画报出版社,作者: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