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带孩子,时时刻刻处在担心的状态里:
孩子刚上幼儿园,担心他不适应,被同龄人欺负,比孩子还紧张;
孩子上小学了,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时时紧盯密切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孩子上初中了,担心孩子早恋,想掌握他的一举一动;
孩子工作了,担心他跟同事处不好关系、受排挤...
几乎每一个当妈的,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然而,父母的过度担心,对孩子来说可能成为一种伤害。

01过度担心,本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曾遇到一家长,因为女儿起床问题大伤脑筋,每天早上都要催促不下十遍,孩子才慢吞吞地爬起来。
我问她:为什么要叫?”
家长一脸无奈:不叫怎么行!早餐冷了没法吃了!她要迟到了怎么办?挨批评了怎么办?”
一个妈妈,总是担心孩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自己添衣服,自己按时起床,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催促。
实际上,我们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潜力,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们,也不愿意给机会。就像上面那个每天催孩子起床的母亲,给孩子买个闹钟,也可以稍作提醒,根本不用每天歇斯底里的吼。

如果孩子起晚了,迟到、挨批、早餐没得吃...这是她该体验到的后果。不然,她不会知道妈妈每天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你放下了焦虑和担心,给孩子一点信任,很多事他都能自己完成。
02 担心会变成管教与控制
很多时候,你的过度担心,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添衣服、按时起床,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催促;不相信孩子在学校会很自觉地学习,于是总怀疑、猜测、拷问,不断地叮嘱...
因为不相信,父母担心什么,便会去做什么。
不让孩子吃冷的,担心他会生病;
不让孩子跑太快,担心他会摔跤;
不让孩子骑电动车,担心他会出事故;
不让孩子自己倒水,担心会被烫到;
替孩子做好一切,事事都要过问、插手,担心孩子做不好、没经验会吃亏...孩子的能力,就这样慢慢被剥夺,逐渐成为一个身体敏感脆弱、无法自立自理、做事也畏手畏脚的人。
越是不信任,越是担心,越是爱包办、控制,孩子也越来越无能。
03 过度担心,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简单来说:怕什么,来什么,越有意无意地强调,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

比如孩子考试前,父母反反复复强调:一定不要看错题!一定不能粗心!”本来抱着平常心考试的孩子,看到父母这么担心焦虑,也会跟着紧张起来,考试中不自觉地会错填一些简单的题目。
再比如孩子端着一杯水,走得好好的,妈妈看到忍不住大声提醒:当心,别洒了!”孩子瞬间变得畏手畏脚。
我曾听过一个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幼儿园里有个小姑娘特别挑食,园里的午饭,没几个她乐意吃的。老师想哄孩子吃一点,小姑娘天真地说:老师,我挑食!”
后来老师发现,孩子妈妈经常强调孩子挑食这个问题,每天接送的时候,都会一脸担忧地说:我家宝宝嘴可挑了,不吃胡萝卜,不吃洋葱,蔬菜只吃叶子…哎呀,可把我急坏了。”
父母的过度担心,似乎总在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孩子也很容易被父母传达的这种负面暗示影响。
04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把担心变为信任和期待,孩子才会优秀。过度的担心,不仅对教育孩子丝毫没有帮助,还会因为影响父母的内在状态而对教育起到负面影响。
不担心不代表不作为,而是提醒父母们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把用于担心的精力和能量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帮助孩子。

多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暗示,带着美好的期许,这些会在无形中为孩子的成长增添能量。
比如孩子某些方面做的不好,父母不必一直忧虑,可以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也可以多关注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坏的行为可能会慢慢消失。
比如与其担心孩子在学校不够自觉,不如相信孩子就是一个自觉自律的孩子,向他表达信任和期许爸爸妈妈相信你会越学越好的。”
当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与关心,孩子反而会不自觉地有一种不能让家长失望的动力,自发地往积极的方向调整行为。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每个人的信念,实际上在塑造着他的现实,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父母的担心,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为都会朝着这个信念不断发展,直到变为事实。
真正爱孩子,绝不是因为过度担心,而呵护得无微不至,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无数的经历和挫折中成长,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