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正是孩子语言发育的起步阶段,大脑和构音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善,宝宝的说话意愿并没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支撑。这时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不流畅,比如停顿、重复、拉长音等问题。
这种不流畅大多是由于幼儿强烈的表达意愿和构音器官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一般会在几周或三四个月之后不治而愈。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发展为顽固性口吃,也有的人将之叫作真口吃。
口吃很复杂吗?
我们之所以觉得口吃很麻烦,是因为它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几乎每种说法都没有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同。大家也许不太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癌症,我们通过生理切片会发现癌细胞的病变状态,也会通过医疗手段分析出癌细胞是如何产生,并如何影响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
但口吃不同,它产生的因素大多好像非常抽象,现有的医疗水平无法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观察来定性。百日咳、猩红热是可能导致口吃的疾病,但它们是如何影响大脑语言中枢的,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再比如成长环境问题,我们之前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因为父亲极为严苛的教育手段,导致性格唯唯诺诺,不敢在爸爸面前开口说话,这是不少人无法想象的。一次稍微严厉的责骂就能让孩子开口说话更加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虽然听起来像谎话,这样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口吃发生后,家长应该这么办
那么,当孩子已经罹患口吃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厦门中心张主任强调,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语言状态,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
1、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指责、嘲笑都是不可取的。一些父母认不清问题的严重性,将孩子的口吃当作笑料,这样只能徒增孩子的压力;
2、家长要有耐心,不能强迫孩子马上就改正错误的表达习惯。口吃的矫正极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3、父母要帮助孩子放松身心,长期口吃的孩子无论是构音器官还是大脑,在说话时都会处于紧绷状态,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性格是关键;
4、父母的着眼点应放在宝宝说话的内容上,可以有意地无视孩子磕磕巴巴的语言状态。语言矫正是语言机构的工作,父母的任务是通过亲子活动起到辅助作用。
口吃儿童家庭的父母需要在日常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主要是不要挑动孩子敏感的神经,爸爸妈妈最好选择一个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一谈,告诉他口吃不是病,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是可以解决的,让孩子放松心态,避免过于紧张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