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开学一月,一提作业孩子就头疼,不是厌学,而是另有他因

昨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最近很烦躁,之前快开学的时候,女儿很期待,可是最近孩子总喊怎么还不放寒假”?

本来朋友以为孩子嘴里念念而已,却不想孩子每天晚上回家后不爱写作业,需要自己催好多遍,催的多了,孩子表现的很不耐烦。

而且每天早上去上学,也是需要叫很多遍,让自己非常郁闷,无论朋友好言相劝还是训斥,孩子总是表现出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

开学一月,一提作业孩子就头疼,不是厌学,而是另有他因

为此,朋友很疑惑:原本孩子很期待开学,都期待了很久,为何真的开学后,没过多久,反而很不愿意了呢?

01一提作业就头疼,更多是因为超限效应”!

其实,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爱上学,一提作业就头疼,总以为孩子是厌学,所以才会这样,但其实,孩子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影响。

去年闺蜜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开始很期待去上学,期待马上开学,可以和同学们在一起,但是在开学后不久,孩子总想着放假,每天都不愿意上学。

心理学家曾对孩子不爱上学做过研究,最终发现:孩子不爱上学并不是厌学,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与父母表达自己心声而做出反应的特殊语言。

所以,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一说上学就排斥,是在向父母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无法赶上周围的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焦躁的行为,特别是当他的心理诉求和外界环境产生矛盾时,焦虑表现就会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学习的方式和节奏,其实内心中有了详细的画面,当孩子开学后,慢慢发现节奏越来越快,不是自己想想中那样,此时孩子就会变的焦虑,而此时,父母又在耳边不断地唠叨,催自己,孩子就开始用不爱上学,向父母表达自己不愿意的心情。

但其实,这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影响,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这个效应源自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参加的一次募捐活动。当时,马克.吐温听牧师在捐赠现场演讲,牧师滔滔不绝”的演讲,让他越来越不耐烦,由最初打算多捐一些钱,到决定捐零钱,再到不想捐钱,最后反而从捐款箱中拿走一些钱。这就是超限效应”的起因。

而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一开始孩子很想好好上学,可是过程中作业任务繁重,再加上父母在旁边总是唠唠叨叨的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耐烦,从而出现不爱上学的情况。

02、导致孩子出现超限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开学的时间越来越久,孩子从最初的放假收心到努力学习,是一个过程,可是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适应,而出现超限效应”,那么导致孩子出现超限效应”的具体原因有那些呢?

父母过份唠叨

若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唠叨个不停,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超限效应”。

记得小时候,每次吃完饭,妈妈就开始催,赶快去写作业,若是上个厕所,妈妈就会说:你就磨蹭”,若是在此时再做什么别的事,妈妈就开始唠叨个不停,每次听到妈妈的唠叨就会非常烦。

其实,本来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就会让孩子感觉厌烦,从而开始讨厌学习,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一样,让孩子的不到乐趣,从而会变得不爱写作业,不爱上学!

心理学家

父母过度的批评

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于是一看到孩子一旦磨蹭,一旦不积极主动,于是会从最初的唠叨变为批评。

比如我们常见的,父母总会说:都说了多少次了,你还不赶快去写。每次都是这样个,不提醒你就不知道要干什么?看看你的成绩,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你看很多人都已经很努力的在学习了,你却总是这样”。

看似父母唠叨,但其实父母已经从唠叨转化为批评了。孩子听到父母这样没完没了的批评,孩子就感觉很烦躁,越来越厌烦学习,厌烦上学。但其实这是因为父母过度的批评而引起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

现实与想象间的落差

很多孩子在开学前,心中都想好了上学后要和关系好的同学一起玩耍,一起上学放学,课间一起聊天。

于是,孩子在脑海中已经描绘出了一副自己想象中上学的场景,可是当孩子真的开学后,从最初的适应上学状态,到源源不断的作业,源源不断的补习班,父母不停的唠叨,孩子就会感到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落差,此时孩子就会变得烦躁。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太过于想要心中理想的学校,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导致孩子上学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而出现不爱上学的情况。

心理学家

03、父母如何做才能远离过度”,从而恰到好处的教育孩子呢?

相信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父母会感到更头疼,也许很多父母以为多催几次,多说几次就能见效,但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快速见效,反而会让孩子变为厌学,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面对一提作业就头疼的孩子,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从而快速适应紧张的学习呢?

首先,父母要先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看到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很多父母会感到担心,担心自己不操心孩子的学习就会下降,孩子就不具备竞争力,从而不能在社会立足,可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得心情,会让我们变得焦虑,所以我们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01父母要及时调节自己焦虑的情绪

当我们听到老师说谁又进步了,谁考试考得好,谁的作业交的很及时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影响了孩子,于是我们就会变得焦虑。

但其实我们一旦心中感到焦虑,没过几天行动上就会表现出来,比如催孩子,唠叨孩子,批评孩子,孩子也会因父母的话而变得厌烦学习。

所以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先调节自己焦虑的情绪,我们要从心底告诉自己:焦虑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只有自己不焦虑了才能从容面对问题,才能用更好的办法去帮助孩子。

心理学家

02从心底告诉自己,过度”、不及”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当我们太过于焦虑,而对孩子唠叨个不停时,就会影响孩子的状态。

我们要明白,学业很重要,但是用正确的方法更重要,若是因为我们过度”的唠叨,而让孩子变得厌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严重。但若是我们不管不问,任由孩子发展,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不及”的教育,没办法帮助孩子快速调整状态。

所以,我们要从心底告诉自己,过度”不及”很不利于孩子爱上学习,只有正确的方式才会让孩子快速进入紧张的学习氛围,所以我们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不爱上学

03多与朋友聊天,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

其实,面对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的状态,很多父母感到着急和无奈。

此时,我们可以找朋友聊天,或者找一些比较专业的朋友来聊天,因为聊天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排解压力的过程,若是我们能够和了解儿童心理的朋友来聊天。

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我们了解了怎么办后,就不会感到太焦虑了。

其实每一个父母焦虑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只有我们明白: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调节好自己的状态,乐于接受孩子的每一种不同的状态,并且给孩子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超限效应

其次,面对孩子的学习,尊重孩子

当我们调整好我们自己的状态后,就能够坦然面对孩子一提作业就焦虑的心理,此时,面对孩子的厌烦,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和理解孩子:

01孩子拖延时,不唠叨孩子

当孩子因为写作业而拖延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不唠叨孩子。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磨蹭,就会对孩子说你总是这样磨磨唧唧”能不能不要让我催你”写个作业怎么就那么难”看看你XXX再看看你的成绩,还磨磨唧唧”。

其实,我们得这些话语,不仅不能让孩子不拖延,然而会让孩子变得厌学,只有我们理解孩子,孩子才不会变为厌学。

提作业

02磨蹭,只提醒一次

当孩子磨蹭的时候,我们不能总是唠唠叨叨个不停,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厌学,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这样很不利于让孩子快速进入紧张的学习氛围。只有面对孩子的磨蹭,我们只提醒一次,之后无论自己多么着急也要忍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己掌握时间,自己控制时间。

面对孩子的磨蹭,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等会了你就赶快去写作业,我也忙自己的工作。等到9点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楼下转一圈”。

说完后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不要再去催孩子,而是选择去忙自己的事。只有我们这样做,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更会因为父母的不催促而学会自我督促。

厌学

最后,通过调解让孩子放松心情

若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我们的唠叨和催促只会让孩子变的厌学,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节孩子紧张的心情,我们可以这样做:

01偶尔带孩子放松心情

孩子一提作业就头疼,并不是因为孩子厌学,而是因为孩子刚适应暑假到上学,还未适应上学到紧张的学习这个环节,孩子总想休息一下,喘口气。所以在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偶尔带孩子放松心情,让孩子快速适应紧张的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偶尔带孩子去看电影,带孩子好好玩一次游戏,周末带孩子去旅游等。

只有让孩子偶尔的放松,让孩子感受到了轻松,孩子就能快速接受新的事物,特别是紧张的学习氛围。

超限效应

02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轻松学习

当我们带孩子放松完之后,就需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能够轻松学习。

比如我们带孩子放松完回到家中,吃完晚饭后,可以装作不经意的问孩子:今天作业多吗?”孩子回答后我们可以说:那你就赶快去做吧!当你感觉有压力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我们带你放松,当你感觉累得时候,也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像今天一样带你去玩,只有心情好了,才能学好,不过要注意的是,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

当我们和孩子说完后,孩子心中就会想,是啊!只有我在学的时候好好学,压力就会小,心中就会感觉到轻松,此时孩子便能快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不爱上学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上学的孩子,只有我们不断成长,不断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心理,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只有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断的引导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大家好,我是晴风,80后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年读完了500多本育儿的书籍,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希望将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赞、关注或转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