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家吃西红柿从来不剥皮,不论是凉拌还是炒菜。每次吃炒出来的西红柿,大家都会把皮吐出来。后来有人教我,用开水烫一下西红柿,就可以很轻松地把皮剥掉了。
有多少人在做饭的时候,为了不吃西红柿的皮,要辛苦地烫一下再剥皮,舍弃掉了营养丰富的果皮呢?或者懒得辛苦,在吃的时候把西红柿皮吐掉呢?
果皮是最有营养的,怎么能不吃果皮呢?你挑食!”
哈哈,从没有人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吧。
所以说,人都有口味偏好,大人会有,小孩子当然更会有,这是与生俱来的。
爱吃和不爱吃没有哪个小朋友生来是挑食的。
对小朋友来说,有好吃的东西,也有不那么好吃的东西。选择多吃好吃的是人的本能,但是不好吃的,也不是不能吃呀。
孩子的挑食行为各有花样,建议爸爸妈妈们选择以下应对方法。
方法一:不贴标签不知你有没有这样做过,看孩子不怎么吃某样食物,就认定他不爱吃,你可能就不再拿出来给他吃,还会跟别人强调我家宝宝不爱吃,甚至当着孩子面说,我知道你不爱吃这个,没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不吃什么东西,只是他们做的一个选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小朋友不爱吃苹果,可能是因为吃过的苹果都不好吃;可能是因为相对别的水果,他觉得苹果没那么好吃;也可能是因为他在期待其他更好吃的东西。如果家长本身就认定孩子不爱吃什么东西,就相当于给孩子定下了框架。
对家长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我们建议采用忽视的对策。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到他们的那些行为,否则会产生贴标签”效应。
心理学小知识 贴标签”效应小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外部。大人说他们什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怎样的。所以,就算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慢性子,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面说他是慢性子。如果孩子听到对自己的评价,他就会做出和评价相符的行为。
因此啊,你越不想让孩子怎么样,就越不要说出来。如果总是当着孩子面告诉别人,孩子不爱吃苹果,那孩子肯定不会去吃苹果。

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吃胡萝卜等一些蔬菜,那有的妈妈就在孩子抗议时假装没听到,只是说:你看,我们这里有好香好香的肉末呀,还有这么漂亮的蔬菜,这是什么颜色呢?”
妈妈闭口不提胡萝卜的事,在喂孩子吃别的食物时穿插着喂胡萝卜。孩子有时候吃了,有时候躲开。我们可以引导,但是不勉强。
心理学小知识 你试的还不够多!孩子在婴儿期最容易接受陌生食物,有时候只要尝试一次,就能大大提升对食物的喜爱程度。所以开始喂辅食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多尝试几种口味,为孩子的味觉体验打好基础。有研究表明,小时候吃过苦瓜等口味不寻常食品的孩子,长大以后更能接受这些口味。而随着年龄增加,人接受陌生食物所需要的尝试次数也大大增加。
给孩子宣讲食物的好处、吃了食物就给奖励、什么也不做只是每天都让孩子吃一些那种食物,实验做下来,第三种方法的效果最好。至于那些挑食的孩子,科学家们认为很多情况下,是父母们没有尝试足够的次数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而放弃了。
有时候,孩子就是不喜欢某些东西的口感,甚至厌恶。比如,有的孩子能吃包子,但吃不下饺子;有的孩子觉得蛋炒饭很香,但是只能吃半碗,再吃就想吐。这种时候就完全没必要勉强孩子了,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爱不爱吃真的是个人自由,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均衡的营养。青椒含维生素C量最高,但是吃一颗青椒和吃两个橙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最后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就好。

丹丹家举办生日聚会,丹丹妈妈准备了好几种菜,荤素搭配,好看又好吃。
不过,小朋友们都看中了红烧小排骨,一个个抢着吃,吃完一块又一块。
妈妈们互相使了个眼色,把小排骨端起来,宣布:哪个小朋友先吃完一份青菜,哪个小朋友就可以分到一块排骨。”
孩子们又开始争先恐后地消灭碗里的青菜,然后伸出空碗喊道:我吃完了,我要排骨!”
你的青菜吃得真快!”
你的青菜吃得真干净!”
妈妈们可以在吃饭前和孩子形成竞争关系,夸奖着,分给小朋友排骨。大人孩子都开心又满意。
心理学小知识 竞争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都热爱比赛。家长可以将比比看”运用到很多方面。读秒也是比赛的一种。想让孩子快点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试试数出一二三”吧。
求你了,好好吃饭吧”孩子的吃饭问题还表现在吃饭时不专心、捣乱,继而引发家庭矛盾,怎么才能让孩子乖乖坐下按时按量吃饭呢?下面提供两个招数。

有的孩子本来就食欲不强,每顿饭吃不了多少就要去玩。为了让孩子乖乖吃完定额的饭菜,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比如边给孩子看动画片,边喂给他吃。
聪明的妈妈看到这里就会明白:就应该让孩子饿着!”
对的,如果没有人追着喂、强行喂,这顿没吃饱,下顿孩子就知道饿了。吃饭和睡觉不一样,睡觉如果没有家长按着”,孩子会进入混乱的睡眠状态。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大学生熬夜、黑白颠倒,玩到累得睡着……但是吃饭可不行,小朋友们都精着呢,饿了肯定要吃。想要孩子形成规律的吃饭习惯,方法特别简单,就一句话:只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方提供饭菜。错过了时间没吃上,那就等下顿吧;没到固定的地方来吃,那就不能吃;这顿不好好吃,没吃饱,那中间只能饿着。只要家长能温和、坚定地执行这个方案,孩子好好吃饭绝对是手到擒来。

相信爸爸妈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吃饭时孩子不听话、捣乱,才教育了他一句,就被其他人制止,孩子这样屡屡被救”,就渐渐地不把家长的批评放在眼里了。
只要有一个人在管孩子,其他人就都要按照这个人的标准执行,这样才能建立家长的权威,下次说话孩子才会听。如果家长间有不同的原则,当着孩子面,家长不争执,可以背着孩子讨论,谁先处理了孩子的问题就按谁的教育原则来。孩子可以知道每个人有不同原则,但是同时也要让孩子学到,只要有人在管他,其他人都帮不了他。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在孩子心中都是有权威的。
但有一种情况要注意,我们管教孩子要做到,既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也不破坏环境(不随便破坏物品),当管孩子的人的做法有违原则时,就要适时地出手,不能再保持沉默。
喂,还是不喂很多家长都会喂孩子,尤其是老人带孩子。老人们最喜欢说的就是:还小呢,还不能自己吃饭,等上了幼儿园,老师一教就会了。”要不就是:不喂能长这么好吗?”
确实,随着能力的发展,孩子肯定能学会自己吃饭。没见过几个成年人或中学生不会自己吃饭的。
不过,喂饭确实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有个小混血,来到亲子班后,除了她可爱的外表,另一个让大家感到震撼的就是她会自己吃饭。
你想帮她吃她还会冲你发火呢,她用手抓着吃,吃得满脸满身都是,但她吃得好香啊,津津有味的。大家都感慨:不愧是外国人抚养的。”
几个月后,小混血就能用勺子吃得又快又好,不到两岁的她比很多三岁的孩子还强。
真的是因为人家是外国人吗?中国人能力不比别人差,一样可以让孩子好好吃饭。好多家长都是怕孩子自己吃不好、吃不饱、吃得到处都是难收拾,才喂孩子吃的。可是,吃得干净并不是我们的目标,随着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成熟,吃干净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要让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做出有成果的事情,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自豪感,进而建立起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可以更好地体会吃饭的乐趣。
而喂饭时,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在动画片或者玩具上,少了很多品尝饭菜味道的乐趣。

吃饭时要心情好,不让孩子哭着吃饭,不在吃饭时批评孩子或同孩子说理。有什么事可以先放一放,尽量不在吃饭前和孩子发生冲突。为了让孩子及时吃饭,可以事先提醒孩子:还有十五分钟要吃饭了,准备收拾玩具了。”
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消化,当愉悦的心情和吃饭联系在一起时,孩子会更爱吃饭。
吃饭时的批评、说理不仅会影响孩子用餐,而且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我曾经有幸在前面提到的小混血家吃过一次饭。
小混血有两个小哥哥,吃饭前半小时,两个哥哥会去餐厅和厨房帮忙打下手。吃饭前十分钟,餐具和椅子就都摆好了,大家一个个上座。两个哥哥中的一个得意地告诉我:今天轮到我摆餐具!”
小混血也在妈妈的带领下洗好手,摇摇摆摆地走到自己的餐椅前,神气地坐好,一只手挥舞着自己的小勺,另一只手拿着自己的小碗。
菜都摆上了桌,妈妈把今天的菜色介绍了一番,讲得很生动,大家也很捧场,然后就是充满热情与喜悦的觥筹交错、品味声声。
小混血吃了好多,添了两次饭。饭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收拾餐桌。两个小哥哥都在自己的家务板上贴上了新赢得的徽章。
这是一顿单纯的饭,但又充满了家的温馨。
总结一下,这顿饭有以下几个要点:※ 选择孩子喜欢又合用的餐具作为孩子的专用餐具;
※ 提高孩子吃饭的兴趣;
※ 创造和谐温馨的吃饭气氛;
※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 固定吃饭的时间和地点,形成吃饭的规矩”。
当然,小孩子也是多变的,就算自己吃饭有这么多的乐趣,孩子也不会介意偶尔让你喂一喂。在孩子生病时、心情不好时、撒娇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享受一下给孩子喂饭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