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男孩大哭,爸爸命令无效,妈妈抱抱却好了,网友:不是同一个娃?

前些天,曾在医院诊室看到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因为闹情绪,坐在地上一直大哭。男孩的爸爸,坐在诊室门口的凳子上,不停命令孩子,不要哭了,站起来”,男孩子,哭什么呢”……

男孩就是不起来,依旧坐着哭,越哭越大声。最后,爸爸站起来,转身走开了,留下男孩自己坐在地上继续哭。

男孩大哭,爸爸命令无效,妈妈抱抱却好了,网友:不是同一个娃?

孩子妈妈终于看完病出来了。她直接蹲下来,把孩子扶起来,抱抱他,并柔声说怎么哭了?坐地上凉不凉?”。孩子终于止住了哭声。

妈妈继续说,在医院,不能大哭大闹呢,会影响别人的……”。孩子在乖巧地听着。

为什么同一个孩子,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做法,却有不同的效果呢?

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需先连接右脑,再整合左脑

因为孩子情绪的背后是有密码”的,以为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爸爸的做法,是想用命令和指责,想控制孩子停止哭闹。

而这位妈妈,不管她懂不懂儿童情绪心理学,但她的做法却是科学顺应了孩子的情绪规律”的,孩子闹情绪时,首先需要的是安抚和安慰,等情绪过了之后,再跟他讲规矩和道理,才会有用。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跟人类大脑的结构以及大脑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有关。

脑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两个部分,左脑是逻辑的、语言的、理性的,通常大人命令孩子、跟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就需要调用左脑来处理;而右脑是情绪的、非语言的,负责接收眼神、表情、语气等信息,处理情感、情绪问题。

左脑和右脑之间依靠胼胝体纤维束链接。而孩子在3岁之前,右脑占主导地位。

据此,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提出,为了引导孩子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父母需要先关注、聆听和安抚孩子,跟孩子的右脑发生连接,引导孩子处理好情绪问题,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引导孩子使用左脑思考和分析,比如跟孩子立规矩、定边界、讲道理,甚至引导寻找解决方法等。

就像文章开头中的妈妈那样,她的一连串细节动作,扶起、抱抱、抚摸后背、柔声问,其实都是在关注孩子的感受,抚慰孩子。

而不是像爸爸一样,直接漠视孩子的情绪,强行跟孩子的左脑链接,企图直接跟孩子讲道理,这样无异于鸡同鸭讲”,结果可能就是孩子继续哭,父亲气得走了。

再比如,你带孩子去商场,他非要你帮他买某个玩具,不买就干脆躺下在地上打滚。这时,很多人看着你,本能告诉你应该直接生气地说他,家里都有那么多玩具,还买什么买?浪费钱,不买了!”然后你直接一走了之,让他在地上滚。

但理性告诉你,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是,你蹲下,先安抚他,跟他说,我知道你很难受,因为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如果你先起来,我们或许可以一起再想想办法。”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了,你再跟他讲为什么不能买,是因为家里玩具有相同的玩具,还是因为太贵了等等。这时候,孩子就能听进去了。

孩子有负面情绪,放任、漠视、压制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会像孩子的爸爸一样,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有的父母会漠视/忽略孩子的感受,直接离开,觉得孩子有情绪只要冷处理,放一放,一会就过去了,他们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帮助孩子察觉和掌握情绪的能力。

有的父母对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过于放任,认为孩子怎么处理情绪都可以,任由他做出破坏行为也不不干涉,这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正确处理情绪的机会。

还有的父母,习惯压制孩子的情绪,孩子哭时,吼一顿,哭什么哭”,孩子闹情绪,扬起巴掌,再闹试试”,结果孩子安静了下来,但是他们也因为害怕惩罚,从此学会了不动声色”,封闭和压抑自己的情绪。

若父母擅长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身心状态放松、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而因为无需利用额外的精力去消化情绪问题,他们就会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成为一个身心更加健康和完整的人。

为人父母是修行,不断提升察觉孩子负面情绪的能力

我们看到,在家庭中,一般妈妈会看起来比爸爸耐心、细心体恤孩子的情绪,这是为何呢?其实从心理学上,有以下两个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爱意,是在日益照顾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也许相对爸爸,妈妈照顾孩子多了,跟孩子的感情更深,就算没有心理学理论基础,她会在下意识中,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时,第一时间先抱抱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跟他讲道理。

作为孩子的妈妈,平时要多鼓励孩子的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多陪伴孩子。如果爸爸刚开始,和孩子在一起不知道干什么,妈妈可以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比如和孩子做亲子阅读,和孩子玩什么亲子游戏等。平时看到好的育儿书籍,也可以和孩子爸爸分享。让孩子爸爸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逐渐增加感情。

2、由于很多爸爸小时候都受到过当时主流的伪坚强”和伪理性教育”影响,他们自己小时候哭泣或者有负面情绪时,经常受到父母的漠视和压制,所以,造成他们自己为人父后,不仅经常回避自己的负面情绪,且遇到孩子有情绪时,他们也比较难察觉孩子的情绪,倾向用回避、漠视甚至压制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就像文章开头的爸爸那样。

作为孩子的爸爸,要多反思自己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方式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且从现在起,开始有意识去察觉情绪、认识情绪和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孩子有负面情绪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

俗话说,育儿育己,没有天生完美的父母,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在育儿路上,父母要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才能越来越能胜任为人父母的职责。关注@艾羊育儿,共同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