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场景或许每位家长都经历过……读过很多的育儿书、也和很多家长交流过育儿经验,但是只有真正地把眼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认真观察她、思考她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之时,我才明白,虽自诩为一名努力开明的妈妈,却无数次地误会了孩子……
早晨起来开始打扫房间,但是扫帚一拿出手,孩子就颠颠儿地跑过来,非要跟你抢扫帚,结果垃圾飞的到处都是……
喂孩子吃饭,也许就是起身去刷个勺子的功夫,孩子就把一碗饭给扣在了地上……
马上就要出门了,你正在热火朝天的给孩子穿衣穿袜并不断催促,孩子非要跑去拿拖把不撒手……
孩子正乖乖地在你怀里吃东西,突然非要下地,趴在地上摸来摸去……

你是不是也会跟我一样,感觉一下子烦躁起来,努力让自己平静地跟孩子交流:不要这样,不能这样!”
孩子不听你的话时,可能直接把孩子抱起来,然后来一句:太脏了,妈妈是为了你好,乖乖地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扭来扭去,甚至开始闹脾气,自己就开始生气起来,嗓门越来越高……
观察了一岁半的小宝宝之后,发现这些竟然全都是我对她的误会!观察来源于一次我抱着宝宝喂饭,她本来吃得很开心,结果非要从我怀里挣扎出去,脚一落地就趴在了地上,手还蹭来蹭去。
我刚说了句:不行,地上太脏、太凉了,还没吃完饭,快上来……”
结果竟然发现宝宝是在收拾地上掉的饭渣!她用小手把饭渣蹭到一起,还想捡起来丢去垃圾袋。
当时我就震惊了,并且感到面红耳赤。
突然发现我以为宝宝是不听话、调皮,她其实是在帮忙打扫卫生!

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虽然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籍,心理的、身体的、健康的、营养的……但是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去仔细观察我身边的这个小宝贝,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只是等待我去培养、去抚育、去照顾、很多事情还不懂的小宝宝……
观察几次之后,我把这个心得告诉了和我一起养育宝宝的婆婆:
一直以来都是咱们误会孩子了,很多时候咱们以为她是在捣乱,其实她是想帮忙……咱们还一直说她不对,阻止她……”
后来我们一起观察,发现自以为耐心和细心的我们和孩子之间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误会:
每次打扫卫生,孩子都着急想要参与进来,她不是想拿着扫帚去捣乱,而是真正地想帮忙妈妈和奶奶的忙……但是却因为太小不懂得如何使用扫帚,反而把垃圾弄得到处都是……
每次吃饭,孩子都想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却因为力道掌握不好,我们准备的不是吸盘碗,用勺子的时候一下子把盘子带到了地上……
出门了,孩子还非要去拿拖把,是因为她看到卧室的地板上有一点水渍,我说等会儿收拾完再擦,她就立马行动起来了……
……
这样的小误会竟然每天都在发生,一般还是好几个……以前常常以我们对她的阻止、训斥而结束……

不禁感慨:其实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是非常体贴、善良、喜欢和大人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包括家务中去的,却在家长们的一次次误会中,常常受伤、失望、甚至后来干脆什么都不做,这样少做少错。
带着这样的眼光,在家里每一次狼藉或者混乱发生之后,都先不说话,静静地看孩子到底是想做什么,最后都发现:这是怎样一个体贴善良的宝宝啊!
到姥姥姥爷家小住几天,每天早上一起床,小家伙第一件事儿就是跑去卫生间拿出来簸箕和扫帚,把地给扫一下,有污渍的地方,还要反反复复弄干净才罢休。
看见桌子上的东西有乱放的瓶子,会轻轻拿起来放在旁边的托盘上……
和妈妈一起手洗自己的衣服,虽然弄得满地都是水,但是非常卖力,各个环节都学得非常到位……
出门旅游看见火车车窗上的脏东西,拿着纸巾认认真真擦了很久……
每次出门,都把爸爸妈妈奶奶的鞋子都找到放在各自的眼前……
要是以前,在所有这些行为做到一半儿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开始喊起来:停!不要动!太脏了,别闹乱,让妈妈把这儿弄好你再玩!……”
而现在,我们开始学会儿了静静等待,并且感激、感谢她为身边人所做的一切……


《他乡的童年》第一集中的日本莲花幼儿园园长秋田光彦写过一幅字挂在幼儿园里,上面的意思就是: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我们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从孩子上学到的更多,我们也在成长。
养育孩子的过程,虽然的确是辛苦的过程,但也是治愈的过程。
孩子身上的美与爱,孩子的笑与泪,对孩子的每一次重新认知,也都带来了对自己童年与人生的反思。

如果,当我们小时候想要一辆公交车玩具的时候,大人不是打一顿,而是听听我心中那个小小的梦想,这辆公交车会变得很大,让全家人都坐上去,爸妈上班不那么辛苦……那么或许……
如果,当我们小时候想要帮忙做点事情,但是却把碗打翻、把鸡蛋掉在地上,家长不是瞪我一眼、叹一口气,什么都干不好……那么或许……
如果,当我们小时候,性格有点儿内向,不太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家人们不是一直议论,这样长大了在社会上也过不下去,这样不行,考个高分也是低能……那么或许……
……
虽然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却可以避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产生如此多类似的误会……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