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书中介绍卢森堡运用"非暴力沟通理论"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心理问题,甚至在美国和巴勒斯坦的关系方面也做出卓越表现。
本书围绕的核心有四点: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通过这四点去改变人们日常沟通方式,不过仅仅去改变沟通方式是不够的的,改变沟通方式仅仅是最基础的应用,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看法。
总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原生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怼人怼世界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也许自己也能觉察到自己沟通方式和对待世界的看法有问题,但是依然无法改正。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他们一旦听到外界生意,第一反应就是怼回去,可能都不用语言怼,只需要一个眼神告诉你,我不好惹。像这种对其他人对世界有着深深防备的人,就需要去改变他们最底层的原因,让他们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这是一个比较长的一个过程了,需要通过刻意觉察,刻意练习,自认为可以试试冥想,每天冥想去思考自己今天说的话,站在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每天改变一点点。

本书的另外一层是我们暴力沟通的原因,总结一下,分为以下四点: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以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人,朋友聚餐,有些女孩子,菜端上来,第一举动不是吃,而是拿起手机先拍照,美名其曰记录生活,之后还会拿大量时间P图,编辑语言,发朋友圈。在我看来这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我内心会给他们贴一个不real的标签,沟通时候自然就会带一些偏见,而这种偏见会导致两个人正常交流和交往。进行比较:我们小时候大部分都听过父母讲过:"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回避责任:儿时最长听到的一句话:爸爸妈妈天天外面工作,没日没夜,赚了钱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还不让我省心,成绩成绩不行,打架打架门清。这就是回避责任的表达,工作初心是为了家庭,为了爱,而不是把这个责任放到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压力山大。强人所难:最近热播剧《小欢喜》,陶红饰演的妈妈,要求英子,必须考清华或者北大,就连许愿望都要许高考700分,给到孩子巨大的压力,最后甚至中度抑郁。这就是强人所难的表现。
最后谈谈倾听,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体会他人的信息,这点至少我现在还做不到。
当别人在痛苦之中,你的安慰、建议、表达态度都不是最好的说话方式,运用非暴力沟通,观察对方说话内容,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表达自己不但不会帮对方解决问题,同时你说话的时候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也就是你感受到他的痛苦理解到对方的需要,紧张气氛将会轻松下来。
《非暴力沟通》值得经常回味,给到一种非常实用的沟通方法,但仍需要我们自我觉察的进行刻意练习,同时有意识的改变自己对世界对人的看法。
克里希那穆提: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