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我的电话差点被姐姐打爆,问我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事情,她说老师觉得孩子的语文比较弱,恰好上一届的语文老师退休组建了兴趣班,提议她带孩子去试试。
我说那很好呀,说不定孩子的语文成绩就上来了呢。
可姐姐却抱怨到,孩子根本不喜欢语文,每个周末按时送他去补习班,可老师却反馈说,孩子上课从不捣乱,但也不认真听,一会举手说要上厕所,一会说眼睛疼要休息。
我问:"那他喜欢什么呢?"
姐姐有点茫然,最后说:"他好像没什么喜欢的。"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了,在选择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才有意义,然后下意识的交给父母,可当父母做出选择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不喜欢这些"。
其实并不是孩子后知后觉,而是他们从小父母就没有给过他们选择的权利,大人觉得小孩子怎么可能懂的选择,如果让他们选,不就等于十字路没有红绿灯吗?
可这种忧虑会把孩子养成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小孩,不敢去做任何事情,也不敢去选择任何事情,到头来焦虑和失落的其实是父母。

刚开始,很多妈妈都是下意识给孩子做决定,像一个独裁者,下意识觉得当妈妈的怎么可能做的不对,一切都是以孩子好为目的呀。
但你们会发现,在2岁之前的孩子其实是最好带的时候,一般就是父母安排了什么就接受什么,但在2岁之后,你们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乖了,开始会对你说"不",开始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如果父母在此期间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哭闹和抗拒变成了日常上演的剧目。
但,那个真的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吗?

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个重要敏感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期。每个婴孩在刚出世的时候,会以为自己与妈妈,与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一个整体。
直到2岁过后,孩子会慢慢发现其实妈妈和他不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思想萌芽阶段。
所以大人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听见孩子说"不",我不要吃这个,我不要做那个。因为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试图建起自己和外界的一个桥梁。
孩子在摇头说不的时候,并不是拒绝父母的意思,而是想告诉父母这件事情他想要怎么去做。

在要不要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很多父母是困惑的。
在他们看来,孩子那么小,怎么能考虑到选什么才合适。
一开始我也有这样困惑,直到我的闺蜜小虫带着她的女儿数数来我家做客,才给了我答案。
数数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在餐桌上可以自己端正做好,乖乖等大人把食物端在她面前,吃东西的时候也是细嚼慢咽,不会撒的哪里都是,吃完还会自己擦嘴巴,吃完饭下桌前还会对大人说:"我吃好啦,你们慢慢吃。"
这样乖巧的小孩也会在一盒巧克力前对妈妈说"不",因为蛀牙的关系,所以小虫规定女儿每天只能吃一粒巧克力,但数数就是想吃。
小虫想了想说:"那好,你现在吃了,下午可是没有了哦。"
数数连连点头,高兴的把那一粒巧克力吃了。
我很诧异,问她数数才3岁,真的不会一觉醒来就撒娇耍赖吗?
果然,午睡醒来之后,数数又来讨巧克力。这时小虫却没有再纵容,而是平静的告诉她:"你以前答应过妈妈的,一天只能吃一粒,你上午已经吃了,所以下午你就不能再吃了,你可以选择喝点果汁可以吗?"
数数看起来有些失落,但却真的没有吵闹非要巧克力,喝完果汁就安静坐在一旁看绘本了。
我惊讶连连,但更多的是惊喜,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真的可以做到这些。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在数数更小的时候小虫努力培养的,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她选择吃米饭还是面条,或者出门前穿哪一个颜色裙子等等这些日常小事,并告诉她做出了选择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渐渐的,数数变成了一个可以为自己选择负责的孩子。

其实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如果一味想让孩子听安排,往往孩子反馈给大人的就是无休止的吵闹和反抗。
让孩子拥有选择权,是解决孩子第一个叛逆时期的最好的方式。
但孩子忘性很大,有可能现在选择了饼干,下一秒又想喝可乐。这也就是父母不敢轻易让孩子选择的原因——年纪太小,太容易反复,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这是一个缓慢的引导过程,务必要认真耐心去对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因为反复选择时,却因为大人不同意各种哭闹打滚,这时大人坚决不能轻易心软,要保持理智,要让他们明白"你可以选,但不能轻易更改"。
再者,父母这个时候要站在统一战线,千万不能在妈妈还努力劝解的时候,爸爸却因为孩子过于吵闹而烦躁不已,轻易答应了孩子的无理要求,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会让孩子有一种"不喜欢不负责也没关系,反正哭一哭爸爸就给了"的想法。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比平时更有耐心,可以安静陪在孩子身边,等他们哭闹结束,让他们知道,即使不开心了,父母也会陪伴在左右。
等他们冷静下来,可以轻轻抱住他们,给他们擦眼泪,给他们一种亲密的信任,告诉他们:"我知道你现在又想做这件事了,但之前我们约定好了不是吗,我们可以先把这件事做完了再去做另外一件好不好?"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想要做的事情选项里超纲了,并不在父母的预设当中。
这时父母不要直接拒绝。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沟通时刻。
在幼儿园里,学生有诉求的时候,老师都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因为这会给孩子一种视觉和心里上的平等,让孩子更容易表达出他的想法。
所以,这时,父母不妨蹲在孩子面前,平静问问孩子,他想做什么事情,又为什么做这件事。
在态度上,要给孩子一种我这么问,不是因为生气才问,也不是以反驳的姿态去问的,而要给孩子一种:妈妈真的很想知道"你想……"的是什么。
如果这件事情在大人可以掌控的范围里,大人可以加宽他们的选择,让孩子完成"我想"。
这不代表大人的妥协。更多意义上,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尊重他们的想法,一种和父母交换意见,增加彼此沟通,同时也可以加强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进而让他们做事更加有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