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唷亲戚安姐,最近有点发愁,因为她发现小宝宝一到傍晚就焦躁不安,又哭又闹要奶喝。
给小家伙喝奶吧,好家伙,喝到吐奶都还要喝;不给小朋友喝奶吧,看着宝宝哭得脸都红了真的是心疼得不得了。
有宝宝的家长,有时确实会出现这样的育儿经历:宝宝一到黄昏就会显得烦躁不安,好像饿了一样要奶喝,但喝到小肚肚都涨涨的了,宝宝还是想继续喝。
这可急坏了家长们,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可能是因为黄昏焦虑症”。
黄昏焦虑症”可能从宝宝3个月时就出现,一直到1、2岁还会时不时表现出来。
0-4个月
3个月内的宝宝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但如果宝宝睡觉时间正好与黄昏时刻冲突,就有可能出现黄昏焦虑症”。
为什么黄昏时分对宝宝来说是如此焦躁难熬,连带全家人都饱受折磨,
其实是因为ta们累了。儿童心理专家认为,与普通人一样,宝宝到了傍晚也会感到精神疲惫。但是,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调整精神状态,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此外,3个月左右的宝宝没有能力区分白天和黑夜的能力,他们大脑中分泌的褪黑素非常少。难以形成规律的长觉,这样一来,宝宝在黄昏时就会感到类似大人熬夜到后半夜时的那种疲意。
而宝宝们到了黄昏开始哭闹要奶喝。因为对他来说吃奶是安全,舒服的。如果这时吃着能睡着的还好,有些吃完没有睡着会接着闹。所以妈妈喂奶也不一定是管用的。
应对这种情况,妈妈可以调整宝宝睡觉时间,例如,可以让宝宝在黄昏前就美美地睡上一觉,ta就有精力对付让人恼人的黄昏了。或者干脆调整时间让宝宝在黄昏时刚好在睡觉,也能轻松度过。
4-8个月
当宝宝4个月时,因为大脑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可以轻松地自娱自乐,褪黑素的分泌增加也使他的黄昏焦虑暂时消失。
但当他长到6到8个月大时,因为发育带来的变化,ta的黄昏焦虑可能再次出现。
这时的宝宝会比之前外向,更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对陌生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世界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宝藏,ta会孜孜不倦地探索下去。
因此,就算ta玩得哈欠连天,却还是舍不得睡觉,拖到傍晚时,这时宝宝可能已经电力不足”,但他又觉得睡觉充电”浪费了他的玩乐时间,就会勉强支撑,所以在这种矛盾和沮丧之下,不会说话的ta就用会哭闹对妈妈宣泄。
家长们可以有意识的调整宝宝的作息规律,让ta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在宝宝应该要睡觉之前,要尽量避免给宝宝太过于刺激的逗玩,太鲜艳或是宝宝比较陌生的玩具,都要避免在这个时间段拿给ta玩,因为这会大大地挑起宝宝的好奇心,会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玩具身上,更难以入睡。
黄昏时, 妈妈尽可能地呆在宝宝身边,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特别依赖妈妈,所以如果妈妈陪在宝宝身边,能更快地让宝宝平静下来。
9-12个月
就像4到5个月的宝宝暂停黄昏焦虑,让妈妈松了口气一样,到了第9个月,宝宝也会进入一个相对文静期。
但紧接着,10到12个月大的宝宝活动能量更大了,他已经可以站稳并小走两三步,也可以像工兵一样匍匐前进,随着探索范围的扩大,他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很多时候,他已经可以自主探索家里的每个角落,甚至可以将电视柜和低柜抽屉里的东西全部扒拉出来,翻弄一个下午。
所以到了黄昏时段,他就像忙完了一个超级大手术的医生一样,疲劳翻了;如果这时偏偏又错过了午睡时间,宝宝就很容易为了口渴、尿湿这样的小事而抓狂。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放一些甜美,有节奏感的音乐,同时把宝宝放在小童车里,手推童车轻快地转圈跳舞,很快就能让宝宝的紧张情绪得到抚慰,焦虑情绪变轻松。
黄昏时间家里最好尽量避免接待客人,若是客人笑闹不绝,嘈杂的环境也会加重宝宝的烦躁情绪。
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有了与同龄伙伴交流的渴望。爸爸妈妈们就可以每天固定在傍晚带宝宝到热闹的地方玩耍,例如市民广场和小区游乐园,让ta可以找到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
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太阳西斜,宝宝就明白到了户外玩耍的时间,可以让宝宝产生期待感,从而缓解宝宝的疲意情绪。
1-2岁时
这时的宝宝如果还是会在黄昏焦虑,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带着宝宝去户外了,开车兜风、和小伙伴玩闹,都能减少ta的黄昏焦虑症。
当宝宝出现黄昏焦虑症时,爸爸妈妈可以先带宝宝看看医生怎么说,如果没有其他的问题,才可以采取小唷说的这些措施去缓解。
爸爸妈妈也不要对宝宝表现出来的症状过于在意,理解小宝宝的焦虑,不要严厉地责骂或是打宝宝的小屁股,要像平常一样对待ta,温柔又耐心,包容ta的小脾气,才有可能缓解ta的焦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