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事最近辞职了,因为女儿正在上国际高中的高二,正是考语言、申请出国学校的关键时期。她打算这一年待在家里专心致志做女儿的后勤工作”,并且24小时监督女儿的学习。
这名同事在育儿方面经常跟大家分享她的教育经。她平时对女儿的照顾和管教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女儿都上高中了,她连女儿每天穿什么衣服、每顿饭吃什么还要操心。虽然她生活的大半时间都在围着女儿转,但也时不时抱怨女儿跟她不亲近。
在我看来,这种不亲近”其实有迹可循。有些父母,看起来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甚至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生活乃至工作,但是这种好,并不是从孩子自己的需求出发,而是父母自己认为的为你好”。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到孩子身上,这是家长的控制欲罢了。

假为你好”之名的控制欲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前段时间,电视连续剧《小欢喜》真的很受欢迎,真正体现了很多孩子、父母的高中生活,这部剧通过展示三个家庭的欢乐和悲伤,展现了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高中学习,付出全部努力,望子成龙的独特景象。
剧中的优等生乔英子,以及她的妈妈让我影响深刻。她们的故事跟我同事的故事异曲同工,但艺术毕竟高于生活,剧中的妈妈比同事极端一点。 本身是教师的乔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学习,毅然辞职,专心为孩子们的高中做准备。一切都取决于孩子的学习。可以说她为孩子牺牲了自己。
我们都知道,所有父母行为的本质都是为你好”,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不了解自己,他们的控制欲似乎跑偏了,他们不是在为你好”,而是变相限制孩子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控制和监禁。
我猜在看剧时,当看到乔和母亲的对抗时,许多家长会有跟剧中妈妈一样的心情——心痛。但这种对抗和逃脱,正是许多被父母控制着的孩子的真实想法。
许多时候,家长的为你好”,不经意间会发展为别的方向,看不清孩子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让孩子成为自己控制欲的牺牲品。
控制欲严重的人,可能就是偏执型人格”,这种人格害人害己,但是如果孩子不提出来的话,靠家长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当孩子提出来,家长也往往不当一回事,只觉得是孩子跟自己作对的借口。

本文就是为了帮助有潜在的偏执型人格的孩子家长,发现自己的问题,在给孩子造成严重影响之前,重视起来,做好预防。
在上文提到的电视剧中,对偏执型人格,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特点。比如剧中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学业,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一切都是围绕孩子未来的发展作出的。在付出一切的同时,她也希望孩子能理解她的苦心,一切都按照她的要求来。
在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课余的爱好,她都要干预。孩子只能做她认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其余事情通通不值得浪费时间。垃圾食品不准碰,补品必须吃。课余爱好不准做,学校考试要第一。
所有妈妈认可的为你好”的事才可以存在,而孩子自己喜欢但妈妈觉得不行的就完全禁止。
因为她认为,乔还小呢,缺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现在的她并不能靠自己分辨好和坏,所以她必须完全控制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可以走弯路。
这种控制欲就还蛮可怕的。假为你好”之名,实际上只是在放纵自己的控制欲,在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

这种过度的控制欲背后,可能是家长的偏执型人格”在作祟。
偏执型人格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又被叫做妄想型人格。
这样的人,往往不讨人喜欢,脑筋死板,经常与人发生矛盾,被人嫌弃,被称为一根筋”。
他们内心敏感,喜欢猜疑,他人一切无意的举动,都会被他们认为是不友好的表现,受到伤害。很难信任别人,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敌意,要伤害自己。
并且善于妒忌,和憎恨别人。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不能宽容谅解,非常记仇,并且会固执地守护自己可能并不合理的诉求或权利。
对偏执型人格的人,与之争辩或说理往往是没有用的。我们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和固执。
更糟糕的是,偏执型人格的人,正因为他的偏执,所以往往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的。就像喝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一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也总不会觉得自己偏执。
当孩子遇到这样的家长,可就难办了。
偏执型人格的家长,每当看到孩子有自己的意愿,总是不信任孩子,并且会觉得孩子在故意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为了捍卫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信,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好,就会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限制其心理和身体上的自由。
在外人看来,这是家长的过度控制,其行为风格就是如此,实际上,这是过度控制背后的偏执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虽说偏执型人格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也不是毫无办法。
当孩子已经出现激烈的反抗情绪,一般人总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问题。
发现自己的问题,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一点一点,逐渐去改变自己。
当妈妈出现这种问题时,爸爸就应该站出来引导妈妈。
当爸爸出现这种问题时,妈妈就应该尝试去说服爸爸。
一家人是要共同成长的,对方有性格上的问题,应该一起去发现,一起去改进,通过努力和磨合,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偏执型人格的人,所以沟通过程中不可以太过直白,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要用春风化雨的温和交流,引导他们逐渐地去发现自己的问题,一点点反思,一点点改进。

偏执型人格,对孩子的干预和控制是方方面面的。他们无法容忍孩子有背离他们的、自己想法,他们希望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规划去生活、去学习。
这种家长实际上是根本没有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无法承认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无法承认,孩子最终应该脱离父母,自由发展。
在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这个化解的过程会比较缓慢。
家长需要逐步地去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一个一个步骤来。
首先,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当出现难以克制的控制欲,就拿出小纸条或手机锁屏的备忘录,警告自己不要出现以前的错误态度。
然后在生活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自由,善于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的建议和要求要放在心上,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套给孩子。只有把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而不是自己的物品,这样孩子也才会尊重你。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容易跟他人发生冲突,尤其是跟自己的孩子。所以要学会忍耐和宽容。生活不会什么事都顺心,孩子也不会任何大事小事都听你的话,按你的要求做,这种时候千万不要马上爆发脾气,而是要提醒自己忍耐。在情绪过去之后,再用理性思考。千万不要在愤怒的情绪下,向孩子和家人发泄。要接受不是事事都能顺自己的意这个现实。

现在家长,尤其是城市的,中产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攀比现象很严重,所以出现了像我同事、像电视剧中的那个妈妈一样,生活重心完全围绕孩子的人。在完成自己的人生时,除了孩子,自己的生活更加重要。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追求和事业、爱好、生活,就自然可以对孩子放松一点,给孩子自由的同时,也让自己自由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