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社交互动,把他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

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社交互动,把他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上)

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是自闭症儿童康复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有巨大意义的成果。因此,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应该是刻不容缓的。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社交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孩子训练的目标,在下一篇文章,将会讲述社交训练的原则和做法。

如何与自闭症孩子建立社交互动,把他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


什么是社交障碍?

有什么具体表现?

我们先来看几个情景:

场景1:在客厅里,孩子在玩积木,爸爸回来了,亲切地呼唤孩子的名字,可是叫了七八声,孩子也没有抬头看爸爸一眼,爸爸于是非常大声地呼唤,孩子似乎有点反应,抬头望了一眼,然后又继续玩积木了。爸爸换了口气,轻轻地说,我这里有巧克力”,孩子立即冲过来了。

场景2:走在大街上,妈妈指着百货商店楼顶说:宝宝,你看,那里有很多气球可是孩子却眼盯着路上跑着的汽车,念念有词:大众、丰田、宝马……”

场景3:一位妈妈对正在打人的孩子说:你如果再打小朋友,我就剥了你的皮”,孩子转头问妈妈:妈妈怎样剥皮啊? ”

场景4:一位老师对上课大声喧哗的孩子说:你滚出去”,正常孩子会立刻安静或知道步行离开课室,而有一位自闭症儿童却真的在地下翻滚出去了。

场景5: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一个老人的生日宴会上问:老爷爷, 我的爷爷七十岁已经死了,可是你八十岁了,为什么还没有死呢? ”

场景6:一个自闭症孩子上课玩玩具,老师说:你不要当我的面玩玩具。”这个孩子于是背过身去继续玩玩具。

场景7:老师上课说:一石二鸟”,结果这个自闭症孩子就立即去反复提问,寻找哪有石头,哪有鸟。

场景8:一位妈妈看到满身是泥的儿子讥讽地说:你的衣服可真干净啊! ”这个自闭症儿童自豪地答复:谢谢妈妈”,他根本没有发觉妈妈在批评他。”

场景9:在地铁等车,一个自闭症孩子大声地说:那里有一位很胖的阿姨”,全然不顾别人听到这句话之后的感受。

场景10:—位妈妈拿着一本英文字母书,满腔热情地和孩子坐在沙发上, 指着字母,念了两遍26个英文字母。可是孩子当时既没有看着妈妈,也没有跟着念。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两周后,妈妈发现孩子一个人在客厅里面把26个字母按照反向顺序背诵出来。

以上场景,就是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典型范例。可以看出,即使自闭症儿童有语言了、认知能力也不错,社交缺陷的特点仍会让他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与众不同,更会给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带来极大的障碍和影响。


家长的做法有什么常见的误区?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交流异常,父母与自闭症儿童的日常交流其实也是异常的,或者是显著减少的。

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喜欢独自玩,显得很安静,让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乖,那就不用特别去管他或者不去打扰他了;


部分自闭症儿童似乎也喜欢热闹、很好动,但对周围的人却毫不关注,缺乏对亲人的依恋,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由于得不到应答和期望的反应,久而久之与孩子互动玩耍的兴趣渐减;


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异常交往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改变,反而塑造” 了父母的养育行为,即父母慢慢地适应了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方式,几乎完全被孩子的问题行为牵着鼻子走,孩子发脾气,我们就满足要求,孩子爱玩电脑游戏,我们就只能提供电脑游戏以获得孩子的安静。长此以往,孩子的问题行为愈加严重。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自闭症儿童与家长的正常社会交往较普通儿童更为减少,这更加让患儿得不到起码的社交学习和促进的机会,从而在自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而家长要重新树立一个观念——孩子不爱跟人玩,我偏要跟他玩,在玩之中建立社交互动,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孩子从自闭和孤独中拉”出来。

自闭症儿童


社交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孩子要达到什么水平?

孩子在社交训练中应学什么、练什么呢?家长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找不着北,不知道该训练些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社交训练,能让孩子尽可能达到这些能力:

01

初级阶段

对人感兴趣

从父母家人到朋友、熟人,从被动到主动, 我们不仅要逐渐让孩子对人的兴趣要大于对物体和玩具的兴趣,还要逐渐期望孩子具有主动交往的兴趣。

要珍视孩子主动发起的每一个交往信号,这个信号比金子还珍贵,也许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模糊的声音、一个对着你的微笑,家长应立即给予恰当的应答,让孩子明确感受到,他的眼神、表情、动作和语言对物体多数没有作用,但是对人却肯定是有用的。

享受依恋

陪伴时的安全、信任和快乐的感受,体验独处、离群时的无聊和危险。创造出反差强烈的对比环境,通过在父母照看下的稳定的养育行为和适度保护,帮助孩子建立依恋和信任,让孩子明确感受到,当和妈妈爸爸一起时,在户外,有爸爸妈妈亲切的声音、有趣的动作、丰富的活动,尽管也会有一些小的意外发生,但没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 有玩具玩,有零食吃,快乐总是与父母相随;

而一个人玩的时候,在家里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快乐,很无聊;在外面玩,有坏小孩抢我的东西,有人走路很快,撞了我,好像不安全。

(注:这一条主要是指对那些没有危险感的自闭症儿齑,而对部分其实与父母很依恋的、缺乏安全感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并不适合)。

体验自己和他人感受

首先是体验自己对诸如甜、苦、痛、冷、热的感受,进而表现出高兴、兴奋、生气、痛苦、愤怒等。在此基础上,在各种日常生活中,开始观察和体会他人的这些感受和心情。

学会共同注意、对视、参照、同步、协调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景都是学习和体现这种能力的好机会。

例如:爸爸和孩子在客厅玩耍,这时妈妈从外面回家了,爸爸应适时地用手指指向,甚至扶起孩子的头,朝向事情发生的方向,从而和孩子一起,或用语言表达(妈妈回来了!),或用身体姿势,引导孩子和你一起注视妈妈,共同注意到妈妈回家这样一个事情。然后孩子和爸爸两人对视,表现出真实而略带夸张的高兴表情,作出上前迎接妈妈的行为。孩子与妈妈拥抱之后,再看着爸爸笑了一下,这就是参照。

其他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例如客厅里突然出现好玩的玩具车或小球(惊喜、出乎意料的场景),物品突然从桌上掉下或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意外、惊吓的情景),任何共同经历的有趣或意外的情景,都可以成为我们与孩子联系共同注意、对视和参照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根据参照到的父母或他人的表情,孩子表现出相应的表情或行为,这就是会看人的表情变化;抓住各种社交线索,调整自己的行为,又形成了同步协调和配合等能力。

学会假装性游戏和想象性游戏

这是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伴随出现的社交本领,尤其是当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也期望有社交活动,于是将布娃娃当成了孩子,自己当成了妈妈,孩子会对布娃娃说话,给布娃娃喂饭,玩着过家家的游戏;也可以将扫把当成飞机,把小凳子排列当成火车,把垃圾桶 当成帽子,等等。

我们认为一旦自闭症儿童孩子经过训练,拥有上述能力,儿童也就拥有了初级社交能力,可以被认为已经走上了训练的正确轨道。

场景


01

中级阶段

依从指令行事

例如:听从妈妈的指令指认自己和他人的五官;指认物品;指认图片中的动物、水果、形状、大小、颜色等,根据指令去帮助爸爸把 物品拿过来,扔垃圾,等等。

这些看似属于认知领域的内容,因为和指令以及执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属于社交的范围。事实上,在自闭症的训练中,认知、社交、语言、运动、行为管理等各项内容是不能分开的,相互之间互相包含,可以互相利用、互相促进。

表达自己

这里的表达除了语言表达,更加强调用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用语言说出喝水”、牛奶”、吃饭”、上街”、出去玩”;用手势指奶瓶表示要喝奶;用点头表示同意;用眼神寻找妈妈藏起来的布娃娃。

回答问题

在拥有基本语言或基本的表达能力后,接下来就是要学习回答问题,类似的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妈妈在哪?玩具车在哪?你要喝水吗?……”,孩子应学会基本的应答,也包括点头同意、摇手反对、 指向吿诉、撅嘴反对等回答方式。

形成功利性的社交能力

对于很多自闭症儿童来说,在具有初步社会交往能力之后,接下来表现出来的社交能力是以功利性交往为主,即通过社会交往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社会交往。

首先是自己生理方面的需求,如:妈妈,我要吃雪糕,你带我去超市买雪糕”。然后是自己游戏活动方面的需求,如妈妈,我们去公园玩滑滑梯"。很显然这个孩子已经有了不算太差的语言表达能力,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也用得恰当,如果每天的生活中儿童的交往都是这样的语言或交往要求,那就属于功利性社交。这是社交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孩子进步的表现。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判断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够像正常发育儿童一样,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和同伴恰当交往、正常学习的分水岭。接下来将是高级的社交能力训练,即从功利性社交向非功利性社交过渡。

自闭


01

高级阶段

形成非功利性的社交能力

尽管非功利性社交不一定都是很高尚的利他行为,但却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风俗的社交行为,与个人直接付诸感官的需求不太相同。这些交往从低到高,要求体现的是告诉和分享(例如妈妈,你看,那里有很多人”,"爸爸,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说我乖”);合作和协作(三人玩跳绳游戏);当然也有竞争对抗(下棋、玩锤子剪刀布游戏、投篮比赛), 这些活动让孩子有了同步活动和协调行动的能力。

开始理解别人的心理

包括他人的感受、情绪,猜测别人的心思,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个阶段要大量采用双人或多人集体游戏练习高级社交能力,学习与同伴分享物品、分享信息(告知、显示、炫耀)、分享情感(快乐、痛苦、悲伤);逐步掌握发起对话、提问、征求意见、维持谈话、询问、求助、赞美、祝贺、同情、安慰等能力。

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懂得集体社交规则,既有如轮流、互利、共享、谦让、随大流、妥协等好的社交能力,也不妨同时学会一些吿状、抵赖、驳嘴、撒谎、对骂等看似不好、但实际生活中却也应该会有的社交手段;听懂隐喻、比喻、惯用语、成语及语调变化等语言规则:喜悦、羡慕、羞愧、内疚、妒忌、怨恨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个人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些活动中的个人与集体努力,不但体验个人荣誉感,体验了个人的自豪、光荣、骄傲和无能、自卑、耻辱的双重感受,同时也逐渐学习体验我们家、我们小组、我们班、我们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耻辱感。因而孩子就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同伴、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行为规则和要求,孩子知道要听话、要乖、要成绩好、要按时完成作业,做了好事高兴地告诉父母,做了坏事可能隐瞒,上课不再离开座位,做了小动作也尽量不让老师发现。孩子这时从表面行为上看,与正常发育儿童差别不大。

获得友谊和渴望爱情

孩子逐渐长大,在和同伴共同的学习和交往中,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形成了小团体。团体之间总是希望经常见面,见面之后会非常高兴,这就是友谊的感受。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方面的变化使得异性之间的交往开始出现爱慕,有了前面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慢慢能够融入群体,与人相处,懂得什么是恰当的情感表示,什么是亲密的交往行为,什么是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准则所不能接受的不当行为,这也许就是孩子未来的友情和爱情的形成基础。具有这种能力,大概是自闭症患者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其实与普通人士几乎没有差别。

拥有高级极端社交能力的自闭症患者,成年后将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我们认为,怀着乐观期待的心态是不过分的。也许患者可能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交流缺陷,最终结果还要结合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情绪情感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判断,但是请注意,达到这个阶段,则可以认为这个过去的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在交往方面已经没有质”的差异。

家长在帮助孩子训练社交技能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特别的注意事项?要怎么去做?我们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述。

部分内容节选自《与你同行——自闭症儿童家长必读》

-内容有删改-

社交训练

长按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自闭症学习资讯

小亲友千人免费授课”公益项目第二期:寻找1000名来自星星的孩子


自闭

本次公益活动,小亲友将免费为你提供:

针对孩子的一对一康复训练:

☑由专业老师督导,跨专业团队服务,一对一ABA干预训练。

☑老师的专业评测和提供专业性建议。

参与本次公益活动的转发还将获得价值3500元的自闭症学习资料!(领取方式见文末)

授课对象:全国范围内0-6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授课地点:广州天河区粤垦路力达广场小亲友儿童疗育中心

具体详情可以加小程序报名或者联系添加老师微信:1355618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