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开学一个月面临转学,孩子依恋关系出了问题,家长这样来补偿 关于孩子转学的问题

开学有一个月了,按理说孩子已经能够慢慢适应校园生活,家长也不用那么焦心了,然而有的孩子并没有适应得那么顺利。

前两天婆婆从老家回来,跟我说起了隔壁的亲戚家,这时候正愁着要不要给孩子转园。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家的孩子媛媛每天去幼儿园都会哭闹不肯入园,已经整整一个月了,都还没有适应过来。可是问题是,她已经上了一年的小班了,现在升中班了,说是入园焦虑那也不应该了。

亲戚是什么方法都用尽了,连哄带骗,甚至动粗了,都没有用,还是每天进园就哭,各种撒泼打滚。

关于孩子转学的问题

就算好不容易送到老师手里,在幼儿园的时间里也是各种闹,不参与小朋友的活动,不肯睡觉,不配合老师的口令,就像一个小刺猬一样难伺候”。一直到放学再次见到爸爸妈妈,媛媛才又活蹦乱跳起来。

后来老师建议他们考虑一下转学的事情,这也让亲戚一家陷入了另一波焦虑中。

开学一个月面临转学,孩子依恋关系出了问题,家长这样来补偿

后来我问了婆婆,媛媛小班一年是怎么过来的。她说开始也是闹得凶,可能是小班孩子少,老师对她的关注也比较多,后来反而适应得比较顺利。中班后人数增多,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她身上,每次老师对她嘘寒问暖”她就会开心,如果老师一天都没怎么理她,她便闹脾气。

为什么媛媛那么抗拒去幼儿园?为什么分离焦虑愈演愈烈?心理学家说,这跟孩子的依恋关系没建立好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依恋关系?它是如何发展的呢?

依恋”是指孩子与养护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当然,这个养护者通常是指母亲。

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还会影响孩子成人后的社交、择偶观等,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那么,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心理学家鲍尔比经过研究发现,依恋是孩子与养护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反应,谁抱他、逗他、跟他说话,他都会表现出兴奋、愉悦的情绪,此时的婴儿还不会说一定要跟谁在一起才乐意。

◆第二阶段:(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行为开始表现出差别反应,对自己熟悉的人特别是母亲,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反应,对陌生人开始有一些抵触。

◆第三阶段:(6个月-2岁)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的存在更加的在意和喜欢,母亲的出现会让他手舞足蹈”,会更黏母亲,有母亲在便能够安心的探索,把母亲视为安全基地。同时,对陌生人会出现怕生的紧张感。

◆第四阶段:(2岁以后)

认识到母亲的情感、需要,知道母亲不会不要自己,就算是暂时的离开,孩子也能够接受,能够适当调整自己,并且和母亲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变得没那么重要。

在婴幼儿时期依恋的建立中,如果抚养者对于婴儿的需求、情感不给予及时的回应,体会不到抚养者足够的关注和爱,婴儿就会产生安全感匮乏,这种匮乏感会让孩子在陌生的关系中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

如果都能够体会到抚养者的关注和爱,他就会形成强烈的安全感,就算抚养者暂时离开,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不被关注的。

因此,依恋关系发展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孩子在3岁之前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发展是否良好。

依恋关系的类型都有哪些?良好的依恋关系是怎样,不好的依恋关系又是怎样的?

在依恋的发展基础之上,鲍尔比又把依恋分成三种类型:

1、回避型依恋

这个类型也可以说是无依恋,也就是不管是抚养者离开或留下,他都没有特别分离焦虑或者主动接触,甚至有时会回避抚养者的亲密行为,在感觉对陌生环境的时,也不会特别的表现出来不适感。

2、安全型类型

这类型的幼儿不管是在哪里,都会把抚养者当成安全基地”,能够自由地探索世界。当抚养者暂时离开,可能孩子会产生一些焦虑,但是能够主动寻求安慰并使自己安静下来,继续探索,直到抚养者再次出现。

3、抗拒型依恋

抗拒型也叫做焦虑型依恋,这类型的孩子明显地缺失安全感,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会出现抗拒探索活动,出现极度的焦虑情绪。可是当抚养者回来安慰时,这类孩子又会特别的抗拒,他出现的是一系列的矛盾心理,想要又不想要,焦虑很难排解。

鲍尔比

从对这几个类型的分析我们知道,只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内心才足够的强大,才能够更快的适应陌生环境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吃喝拉撒等方面都得不到父母的识别和回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是不被需要的,形成的将是回避型依恋和抗拒型依恋。

很显然,亲戚家的孩子媛媛就是属于第三种类型——抗拒型依恋。

虽然不知道他们家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媛媛跟父母并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就会充满着焦虑和不安全感,便出现了开头说的一系列问题。

而亲戚一家人虽然想办法让孩子去接受幼儿园,不管是用哄,骗,还是恐吓,但如果孩子的抗拒依恋没有改变,这些办法也不会起作用。

针对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或在幼儿园哭闹,家长可以这样补偿孩子的安全依恋

1、在家多与孩子互动,及时回应孩子,与孩子重新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多跟孩子进行互动,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手机,及时回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还可以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发自肺腑的爱,并减少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总是希望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当孩子的抗拒依恋慢慢褪去,与父母重新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入园的焦虑就会慢慢减少,直到消失。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不会再想像现在这样难缠”了。

心理学家

2、实在不行,可以与园方沟通,去到幼儿园陪读”

家长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让孩子知道你在那里,并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就在这里,你可以放心去玩,有需要可以经过老师的同意再来找我。”

但是这个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并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陪下去,而是陪个1、2个月,孩子每天找父母的时间一定要规定要次数,一次陪10分钟。

然后再慢慢减少在一起”的时间和每次陪伴的时间,直到孩子能够一天不见到你也能够开心地跟小朋友和老师玩耍。

那么,孩子在3岁之前,家长怎么培养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减少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呢?

1、婴儿时期,父母要能够分辨孩子的各种生理需求

比如饿了、尿了、困了、受到惊吓了等等,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抚养者一定要及时地提供帮助,减少宝宝哭闹、无助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这些暗号”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回应并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更能有助于孩子安全依恋的建立。

2、跟孩子说话,和孩子一起玩耍

很多年轻父母觉得跟这么小的宝宝讲话就像对牛弹琴”,或者有的觉得孩子这么小根本就不会玩。

鲍尔比

其实不管是跟孩子讲话,还是跟孩子互动进行玩耍,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和关心,并且能够享受其中。

跟孩子讲话和玩耍,也能让孩子确信父母能够收到来自他的信息,并处在一个频道,建立起信任感。

3、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不许玩这个”太脏了,别摸那么多”都说了别玩,怎么都不听”

当孩子想要自由探索时很多父母怕孩子磕到了、脏了,便全力去制止孩子。

在制止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父母的吼叫声更是让孩子如履薄冰”,从而害怕面对新的环境,也会影响孩子安全依恋的建立。

4、父母情绪要稳定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的多,父母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让孩子捕捉到。

一个情绪变化多端,时而温柔,时而冷漠的父母,很难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因此再面对孩子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心情愉悦,如果有情绪,父母可以先处理掉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孩子。

平时更不能威胁、恐吓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语言。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感受到正向的能量,并觉得父母是可靠的、可信赖的,孩子的安全感才更充盈。

依恋关系

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保持着耐心。而从小就跟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人生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END-

作者:小布兜妈妈,幼教工作者,也是4岁娃的妈妈,有问题可以留言,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