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们想要孩子将来拥有优秀,还是幸福? 最幸福的不过是想要的都拥有

我们想要孩子将来拥有优秀,还是幸福?

这个标题的本身即可见问题之存在,好像是在暗示二者不能兼得一样。难道,不可以既拥有优秀,也拥有幸福?是的,本来优秀与幸福可以并行,但为了优秀而牺牲幸福的确是不少人实存的状况。为了拥有看得见的优秀,我们已牺牲了看不见的幸福。所谓幸福看不见,是因为幸福只关乎个人的内在感受。而优秀,是比出来的,既然是与他人作比较而得出,那么当然是看得见的。

如果是自己为了优秀而牺牲幸福,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那么与人无尤,可今天想要谈的不是自己个人的自主选择,而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优秀与只顾及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作为了代价。这个才是命案。

最幸福的不过是想要的都拥有

从何说起?就从孩子的敏感期说起。

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中,其中一个很常见的,是口的敏感期,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宝宝老爱把手指放在口腔里吸吮,再大一点,玩具与及能拿得上手的物品,都往口里塞。这个时候,有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手拔下来,甚至有人,会在孩子的手指上涂辣椒油,以禁止孩子把手放在口里吸吮。其实这是一件多么不人道的事!婴幼儿的感官发育还不完善,他在这个时候能与外界连接的感官没有几个,眼睛看的范围也极有限,刚出生的前面几个月看到的图片都是黑白的,他只能透过手与嘴唇来探索世界,与外界连接。嘴唇的皮肤很细嫩,能比较敏锐地感知到物件的特质,或冷或热,或硬或软,等等。

蒙台梭利

而另一个敏感期,孙瑞雪认为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自我意识敏感期。1到2岁,是婴幼儿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其主要表现是常说我的”与不”。很多对此不太了解的家长,会误以为孩子跟自己对着干,或者以成年人的道德观来看待孩子对一些物品比如玩具说我的”,不给别的小朋友玩,这种现象是孩子自私,不爱分享。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是用我的”与不”来识别出他和别人是有差别的。父母要鼓励与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跟他说,是的,这东西是你的,那个东西是妈妈的,那个什么什么又是那个小朋友的,你可以按你的意愿来处理属于你的东西,不过,你可以跟妈妈(或某个小朋友)交换来玩哦。

以物权归属来鼓励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同时也鼓励他可以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当一个人并不拥有某件物品时,他又如何能够去分享他并不拥有的呢?当孩子说些没有意义的不”时,只需要带着他去做该做的,并尽量避开与他的对抗,只说出正面的指令就是。

自我意识

有一个孩子在六岁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一辆小自行车给他,有一次,另一个小朋友想拿去玩,爸爸并没有询问孩子的意愿,直接让那个孩子拿去玩,这本来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只是那借去的孩子不小心把自行车弄丢了,爸爸知道后,却没把这当成一件事,反而很客气地跟那个借自行车孩子的父母说,没关系没关系,压根也没跟自己孩子提起这回事。

这个孩子长大后,自信心非常低落,无论做什么都没动力,直到后来得忧郁症,他寻求咨询师帮助,与咨询师对话过程中,说起这回事,自行车丢失后,他从那个时候起一直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作何美好的事物,从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信心,与在小的时候在他身边所能拥有的物品,与其家长的认可是密切相关的。

自行车

6岁前的孩子学习模式都是无意识的,对周围信息的吸收,无过滤,无理性,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你给他黑暗,他接收黑暗,你给他光明,他接收的也是光明。所以若想让孩子拥有积极与自信的心态,前提是,你要先看到自己哪部分在黑暗中,在消极中,这些黑暗与消极是如何破坏与打击孩子的,从而去改正、扭转,才能把光明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鼓励的,给予到心灵单纯的孩子。若在孩子心里栽培一颗树苗的种子,不要惊讶于他可能会还你一座森林。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思想主导的,而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格局与出路,思想的启蒙,正好比是在孩子单纯的心灵土壤中,播撒出了一颗细小的种子。

自我意识

蒙台梭利一直认为,儿童智能发展的动机不来自于外界的刺激,而是来自儿童的内在。每一个人天生就有一种自我内在满足的倾向,这是人性所然,好比水的特性,总要往低处流一样。不给一个人得到内在的满足,长大后,或防御,伪装自己的渴望,以免受伤,于是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与发生。或从外界抓取,想要填满欲望的鸿沟,却永远也得不着满足,越发抓取,周而复始,徒剩关系的紧绷,永劫不复。又或是,自我无法得到满足的渴望,希望借着下一代的生命来得着延续,用他人独立之生命来实现自我未竞之意志。有听说过吗?

一个妈妈因为酷爱舞蹈,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身体受伤无法再跳,就逼着孩子学跳舞,最后,孩子不堪重负,自杀了。

有一台湾富商,天天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捧上天,孩子的意愿一得不到满足,就会在地上打滚,只要孩子一闹,这位父亲就会认为是家里的早教老师没带好,一年内换掉十几个早教老师,到最后高薪也无人应聘。

这位富爸爸之所以如此宠爱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是爷爷奶奶带大他的,他小时候对亲子关系的缺失,希望在女儿身上弥补过来,以为无条件放纵孩子,无原则性满足孩子,就是爱孩子,实际上只不过是(超乎他想象地变本加厉)以此来满足他小时候在这方面的匮乏而已。

有些父母喜欢拿别的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较,其心理机制不外乎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匮乏,因他自己的内心从小没被满足过,他的内心充满了匮乏感,于是潜意识里头害怕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匮乏,就周围看看,用外界的标准来给自己一个安全感与满足感。只是,大多数人未必察觉到内心世界这些错综复杂的路线原来是这样子走过来的。

蒙台梭利

那种对自我评价负面消极的影响是如何根深蒂固,我昨天算是略见一斑。昨天跟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说起我曾见到一个五岁多的女孩在看着镜中的自己时,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漂亮啊。”当时我听见了,没有出声,可是心里却觉得这个孩子好骄傲,好臭美,怎么一点都不谦虚,真有点担心她以后会不会只注重自己的打扮与外貌。这位幼教老师说,其实当孩子懂得关注自己的外貌时,不用担心她只关注这方面,相反,当她有这样的自信时,她会把自己其它方面都尽力做好,因为她知道其他人会关注她。我听了后,心中倍感汗颜,如果是以前有这种想法,也罢了,时至今日,自己心中依然会抱着认为自己长得美就是一种臭美的品德”的想法,可想而知,我们的自信是如何地在小的时候已被糟蹋。

在无我中重建自我,在负面消极里立正向,在迷失与伤痛中,焦虑与张狂里,依然相信爱的永恒,寻找爱与被爱的智慧连接点,这是一场革命,一场不见硝烟的革命。

咨询师

标题的两个选择,如果让我选,会选哪个呢?两个也不想选,若给我愿望能成真的魔法,我会盼望能够引导孩子让他拥有创造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的能力,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心遇何境况,带着他自身所拥有的潜能,释放出来,成为身边人的祝福,同时,成为他自己,成全他自己。

真正优秀的人,需要与生俱来,是花自香,是光自亮;也需要后天培养,刻意追求其卓越,也需要来自内心幸福源泉的滋养。一片叶子,在寒冬中若能成就一滴暖意——正如欧·享利《最后一片叶子》文中的那片藤叶,不也胜于在冷宫中独放却无人怜惜的玫瑰么?优秀与幸福,只是他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演绎其人生的副产品,无意为之,已是极致。

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