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请不要强迫你的孩子问好!这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孔子就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而见面问好”就是人们打招呼时的礼节之一,代表着友善和热情。

主动和人问好的孩子,会收获懂事”、懂礼”、父母教得好”等等赞誉,让父母听后犹如春风拂面,甘甜如蜜。

所以好多父母会要求幼儿问好”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觉得这是有良好家教”的表现,是一个孩子乖”和不乖”的特质之一。

但是,要求孩子问好,真的好吗?

请不要强迫你的孩子问好!这不是一件好事

不要把孩子问好当作家庭教育的面子工程”

在商场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小女孩在购物,猛一个抬头,发现擦肩而过的人是多年未见的朋友。

两人都同时认出了对方,拉着彼此的手高兴得又跳又叫,聊个不停。

朋友感叹道:我们起码有七八年没见面了吧,好意外,今天居然在这里碰到你,太惊喜了。”

转眼看到对方身边的小女孩,咦,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是你的女儿啊,好可爱啊。”

年轻妈妈这才反应过来,马上拉着女儿的手说:宝贝,快叫阿姨,给阿姨问好,这是妈妈读书时的同学,也是最好的朋友。”

小女孩望着这个素未蒙面的人,好半天没有开口,妈妈有些急了,假装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礼貌,快叫阿姨啊。”

女孩不但没开口,还躲到妈妈的身后去了,她不明白,妈妈不是说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吗?

看着女儿这个样子,妈妈顿觉脸上无光,把牵着女儿的手一下就松开了。

中国家长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让孩子向别人问好呢?

在大家的固有思维里,嘴甜”的孩子更逗人喜欢,更能成大事。

而接收到问好”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给予孩子表扬。

对父母而言,这是最能轻易达成的小满足”,孩子这么乖,当然和我的教育分不开哦,所以既收获了乖孩子,又得到了外界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呢?

见面问好是许多成人评价孩子是否懂礼貌的一个标准,积极主动问好固然重要,但是给不主动问好的孩子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实在不妥。

把问好”作为衡量孩子文明礼貌的标准,或者是把孩子问好”当作了教育效果的面子工程”的家长,都是在从我”的角度去思考事情的对与否,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认识到这是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

爸爸

不问好的孩子并不代表着有错”

前面说到小女孩不想给未曾蒙面的陌生阿姨问好,有些父母就慌了,我的孩子可不是这样,他是连认识的人都不打招呼的。

上周末,孩子的舅公(我老公的舅舅)到家里来作客,他进门时,大宝在房间里给英语作业配音,二宝在客厅玩积木。

孩子爸爸对着二宝说:妹儿,快叫舅公。”二宝抬眼叫了一声舅公好”,舅舅坐下后连夸女儿乖,又问:洋洋呢,不在家哇?”

爸爸一个箭步上前推开书房门,对大宝说:你没听到舅公说话吗,快出去打个招呼。”

大宝没回答,还是在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作业,爸爸有些生气了:你是越大越不懂事,还不如你妹妹了,舅公来了都不打个招呼,你知不知道,你小的时候,舅公还抱过你的。”

劈里叭拉一顿数落,大宝哇地一声就哭了,孩子舅公连忙走过来对奶奶说:没关系,没关系,不要打扰孩子学习。”

爸爸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要想让孩子懂礼貌,一味地去指责去教他怎么做其实并不算明智,家庭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获取榜样最直接的途径。

父母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入孩子的眼里,形成他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思维模式。

与其埋怨孩子不知礼节,不如先自省:我自己做到了吗?

如果我们以优良的品质和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便会慢慢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才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好品质。

但是,当孩子在专注地做着某一件事时,我并不主张他为了获得所谓的好孩子”称呼,而起身问好。

因为把问好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完成,是在本末倒置教育孩子形成专注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