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薇育儿经(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各位好,在亲子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可能要算是亲子沟通了。因为无论什么问题,只要有好的沟通,就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过来有很多的事常常因为没有很好的沟通而小事变大,最后可能闹得不可开交。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沟通不就是说话吗?其实没那么简单。在我们开口之前,沟通就已经开始。我经常在路上看到有些妈妈一边走路,一边和孩子说,晚上回去先要吃饭,吃完饭要把作业写完了,在玩游戏”。你看这次语文考试,老师让你修正了那些题目,你还没有修正完了,晚上要先把这个题目修正完了。
这个妈妈喋喋不休的说着,我在看她边上的孩子,只顾低头走路,根本不理会,或者嘴上应着,但眼睛却盯着别的地方,其实孩子这时候根本没有听进去。我常会跟有孩子的朋友说和孩子沟通很讲究的,要特别的注意时机、场合、情绪状态,要是这三点弄不好,一开口沟通可能就完全失败了。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例子,孩子回到家还是该玩玩,并不像他在路上答应的那样先吃饭再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游戏。这个时候就算你责问他,刚刚咱们回来的路上不是说好的吗?也没有用。

首先就是要避开孩子专注做事的时候,比如写作业、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这样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你的话讲不到他心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专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屏蔽其他信息。这时候就算他答应了,你也只是习惯性的随口应和,并没有走心。比如家里常有的是妈妈在厨房洗碗,孩子在客厅看电视。这时候妈妈喊宝贝把电视关了,穿好鞋子,我们马上出门了,孩子答应说知道了”。
一会儿,妈妈扫一眼客厅,看到孩子还在看电视,又喊着说快点我马上要走了,赶紧去穿鞋子”。孩子还是答应说,知道了”可依然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过一会儿,妈妈把碗洗完了,看孩子还在看电视。生气的走过去一把关掉电视,然后就开始训孩子跟你说了几次了,怎么鞋子还没穿好,还坐在这看电视,都要迟到了快点”。这时候孩子才不情愿地站起来去穿鞋子。
其实孩子在专注地看电视的时候是很难从那个状态出来去穿鞋子。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跟他说,就要走到他的面前,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孩子会一愣,这时候他就从刚刚专注看电视的状态里出来了。这时候你再说关掉电视,穿上鞋子,我们马上要出门了,只要一遍就有效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沟通时机的问题。要避开孩子专注做事的时候,除非你能把他从专注的状态里拉出来,或者先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是说孩子有错的时候,教育他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他有羞耻心,下次不再犯。妻子有错误,要在背后和她讨论,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这话放在过去可能管用,因为在过去丈夫或者父亲是有比较大的,威严的。可放在特别讲民主的今天就不行了,别说当面教子不可能了,就是夫妻之间讨论问题也得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时代不同了,人的想法也不一样,很多特别叛逆的孩子甚至会当众顶撞父母,说父母的不是。这种情况下就更别提什么当面教子的事了,但很多父母似乎不了解这一点。
尤其是当父亲时不时的会拿出父亲的威严了,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可能是为了点面子,有时候可能是控制不住自己,但如果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肯定是不行了。通常我们建议不要在众人面前和孩子讨论他的个人问题,不管是学习问题,礼貌问题,还是撒谎打架的事。最好就是在平时无事,也没有外人在场,在客厅或者房间里和孩子沟通。这种场合孩子会比较放松,也更容易听进去,这是沟通的场合问题。

简单说就是你当下的情绪是平和的吗?孩子的情绪是平和的吗?如果不是,那就不适合沟通。很多父母常常在气头上和孩子讨论问题,三句话没说火更大了,讨论问题最后变成了拿孩子出气,事后想一想自己又觉得后悔。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理性思考接收信息的。更不幸的是,发火前愤怒还只是一个小火苗。但只要一争执或者一开始发火了,这个火就刹不住了,这个小火苗就会腾的一下变成熊熊大火。
所以如果内心有火,这时候最好一句话都不要说,可以出去转一圈转移注意力是非常好的平复情绪的方法。等平复了以后回来再沟通,除了生气难过的时候也不适合沟通。特别是夫妻吵架之后,有些妈妈就会跟孩子倒苦水,甚至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这种话对孩子简直是一万点伤害,会让他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何况夫妻之间的事儿只能停留在夫妻之间,是绝不可能跟孩子说的。
生气和难过都是负面情绪,还有就是特别高兴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人一高兴难免得意忘形,可能就会做出什么承诺,可后面还要兑现。或者说平时一贯坚持的原则,这个时候就破坏了。比如说平时跟孩子说下午四点以后不准吃零食了,可孩子看你今天特别高兴,就趁机说爸爸我能吃点薯片吗”?你一高兴说行啊”,这规则就被破坏了。

总结:所以我们开口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情绪平和的同时,也要看看孩子这个时候是不是平和的。如果孩子很生气,我们说的话他肯定听不进去,因为这时他是不理性的。或者孩子很难过,这个时候也同样不行。我们一定要先化解孩子的情绪,让他平和下来,这就需要我们的共情能力了。感谢你的关注,下次再见。
这里是艾薇育儿经,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