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怎么做?
清蒸武昌鱼
秘诀一:鱼的重量控制在600克左右,这样大小的体积,摆在鱼盘中,看上去美观,而且生熟火候好把握;
秘诀二:将鱼收拾干净后,在鱼体两侧抹匀*油(清油也凑合啦),再沾少许白酒(你也可以尝试沾些洋酒,也许又开创出新口味);
秘诀三:将约50克肉馅拌入一点酱油、麻油、盐、姜末、香菇末后放入鱼腹中,既可使鱼味更鲜又可撑起鱼腹,使蒸出的鱼形体饱满;
秘诀四:取大块老姜,取最长段切成均匀漂亮的细长丝,将大葱取中段(不清不白处,与姜丝等长)切丝,(为了美观,诱发食欲)铺在鱼盘上,将鱼入盘后再在鱼身上撒些葱姜丝;
秘诀五:蒸锅水开后,再将鱼入锅(千万别凉水将鱼上锅蒸,那就砸锅了。很多清蒸菜的秘诀都是水开后食物入锅蒸);
秘诀六:蒸5分钟即关火(火候是顶级秘诀);
秘诀七:关火后,别打开锅盖,鱼不取出锅,利用锅内余温“虚蒸”8分钟后立即出锅,再将预先备好的调料(酱油、醋、清油)淋遍鱼身(不能放盐、味精,以求清淡、鲜嫩),再随意摆上几根香菜后上桌开吃。
特色:此鱼嫩如豆腐、香如蟹肉,清淡爽口。如果吃的时候有旁人在座,您要将筷子尽快偷偷对准鱼腹(最嫩最香的精华之处),先下手为强!
要点补充:
1、如果是清蒸莲鱼或草鱼等稍大的鱼(重量控制在1000克左右),蒸的时间还可以再延长2-3分钟,但不要太长时间。别忘了“虚蒸”招数;
2、蒸稍大的鱼时,可在鱼身下架两根筷子,使鱼全面遇热快熟,出锅后,在厨房里,悄悄把筷子撤出,别让吃客发现你的窍门;
3、也可以将调好的、准备最后淋在鱼身上的(酱油、醋、油)汁放在一个小碗里,与鱼一起上锅蒸,待鱼出锅后,将此调料浇在鱼身上,这样的浇汁与前面的生汁相比,少了一些生涩,鱼味更温香柔和,适合老年人和喜欢清淡者的口味。
红烧武昌鱼
红烧武昌鱼
原料:鲜团头鲂一尾(约重二斤),水发玉兰片一两,芝麻油一两,白糖一钱,料酒三钱,葱花一钱,熟猪油一两,味精半钱,湿淀粉六钱,酱油一两,姜末二钱。
制法:将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上划斜十字刀纹五个。玉兰片切成薄片。
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热,把鱼下锅两面煎黄,加入料酒、姜末、酱油、精盐、葱段、玉兰片、清水等,一起烹调,待汤汁烧沸后,移锅置中火上烧十分钟,再端锅置旺火上继续烧三分钟,直到汤汁稠浓,即将鱼起锅盛入盘内。将原汁置旺火上,下味精、白糖,用湿淀粉勾芡,放入熟猪油,起锅浇在鱼面上即可。
此菜色泽金黄,脂肪肥厚,肉质细糯,油润爽滑,味道异常鲜美。
武昌鱼的外形特征
武昌鱼,体长165~456毫米;体呈青灰色,体侧鳞片基部浅色,两侧灰黑色,在体侧形成数行深浅相交的纵纹。鳍呈灰黑色。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部较厚,自头后至背鳍起点呈圆弧形,腹部在腹鳍起点至肛门具腹棱,尾柄宽短。区别:武昌鱼有13根半鱼刺,鳊鱼有13根鱼刺。
请问武昌鱼和鳊鱼有什么区别?
武昌鱼的做法及营养知识详细介绍 别名: 鳊鱼、鲂鱼、团头鳊、缩项鲂 使用提示: 每餐约100克 武昌鱼知识介绍:武昌鱼主产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为最多,多产在5~8月。武昌鱼体扁侧,呈长棱形,背隆起明显,头小、口小,体侧灰尘色并有浅棕色光泽,背色深,腹色浅,腹色浅,鳞片中等大小,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鲂鱼肉细嫩肥美,小鱼刺多,大鱼刺少。 武昌鱼营养分析:武昌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武昌鱼补充信息:切鱼方法: 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来不太容易,若在切鱼时,将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武昌鱼适合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贫血,体虚,营养不良,不思饮食之人食用; 2. 凡患有慢性痢疾之人忌食。 武昌鱼食疗作用:武昌鱼性温,味甘; 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 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武昌鱼做法指导:武昌鱼适合红烧、清蒸;小鱼适宜制作酥鱼。 巧去鱼腥味: 1. 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黄酒,就能除区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2. 鲜鱼剖开洗净,在牛奶中泡一会儿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鲜味; 3. 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茶叶,立刻口气清新。
武昌鱼是啥样子的鱼
武昌鱼,俗称团头鲂、缩项鳊。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怎样辨别正宗武昌鱼
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习惯将团头鲂、三角鲂和长春鳊统称为武昌 鱼。其实,团头鲂才是真正的武昌鱼。现将人们最易混淆的团头鲂和三角鲂作一比较, 供大家参考。 1.体型。团头鲂的体型比三角鲂高,团头鲂为菱形,三角鲂为近菱形。 2.口颌部。团头鲂的口裂较宽,呈平弧形;三角鲂的口裂较窄,呈马蹄形。 3.尾柄部。团头鲂尾柄的高度与长度相近,近似正方形;三角鲂尾柄的长度大于 尾柄高度,近似长方形。 4.背鳍硬棘。团头鲂的背鳍硬棘较短,约与头部长度相等;三角鲂的背鳍硬棘较 长,显著大于头部长度。 5.鳃耙数。团头鲂的鳃耙数为13~17,三角鲂的鳃耙数为17~22。 6.鳔室。团头鲂鳔的中室显著大于前室,三角鲂鳔的中室显著小于前室。 7.上眼眶骨。团头鲂的上眼眶骨小而薄,呈三角形;三角鲂的上眼眶骨大而厚, 呈长方形。 8.产地。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所属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出产的团头鲂最 为著名;三角鲂的地理分布较广,尤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量最大。 9.食性。团头鲂为草食性,三角鲂为杂食性。(新乡市新华储备库渔场 关键义)
怎样辨别正宗武昌鱼
1.体型。团头鲂的体型比三角鲂高,团头鲂为菱形,三角鲂为近菱形。 2.口颌部。团头鲂的口裂较宽,呈平弧形;三角鲂的口裂较窄,呈马蹄形。 3.尾柄部。团头鲂尾柄的高度与长度相近,近似正方形;三角鲂尾柄的长度大于 尾柄高度,近似长方形。 4.背鳍硬棘。团头鲂的背鳍硬棘较短,约与头部长度相等;三角鲂的背鳍硬棘较 长,显著大于头部长度。 5.鳃耙数。团头鲂的鳃耙数为13~17,三角鲂的鳃耙数为17~22。 6.鳔室。团头鲂鳔的中室显著大于前室,三角鲂鳔的中室显著小于前室。 7.上眼眶骨。团头鲂的上眼眶骨小而薄,呈三角形;三角鲂的上眼眶骨大而厚, 呈长方形。 8.产地。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所属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出产的团头鲂最 为著名;三角鲂的地理分布较广,尤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量最大。 9.食性。团头鲂为草食性,三角鲂为杂食性
鲳鱼和武昌鱼的区别?
鲳鱼和武昌鱼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为海水鱼,后者则为淡水鱼。 鲳鱼,又名白鲳、鲳板、镜鱼、平鱼、鲳扁鱼,系银鲳属鲳科,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多产于象山港和舟山洋面,也是宁波海渔特产之一。 鲳鱼,体侧扁而高,卵圆形,体长约40厘米,银灰色,头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消失,以甲壳类等为食,尾形似燕尾。 武昌鱼,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如何鉴别真正的武昌鱼?
在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习惯将团头鲂、三角鲂和长春鳊统称为武昌 鱼。其实,团头鲂才是真正的武昌鱼。现将人们最易混淆的团头鲂和三角鲂作一比较, 供大家参考。 1.体型。团头鲂的体型比三角鲂高,团头鲂为菱形,三角鲂为近菱形。 2.口颌部。团头鲂的口裂较宽,呈平弧形;三角鲂的口裂较窄,呈马蹄形。 3.尾柄部。团头鲂尾柄的高度与长度相近,近似正方形;三角鲂尾柄的长度大于 尾柄高度,近似长方形。 4.背鳍硬棘。团头鲂的背鳍硬棘较短,约与头部长度相等;三角鲂的背鳍硬棘较 长,显著大于头部长度。 5.鳃耙数。团头鲂的鳃耙数为13~17,三角鲂的鳃耙数为17~22。 6.鳔室。团头鲂鳔的中室显著大于前室,三角鲂鳔的中室显著小于前室。 7.上眼眶骨。团头鲂的上眼眶骨小而薄,呈三角形;三角鲂的上眼眶骨大而厚, 呈长方形。 8.产地。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所属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出产的团头鲂最 为著名;三角鲂的地理分布较广,尤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量最大。 9.食性。团头鲂为草食性,三角鲂为杂食性。(新乡市新华储备库渔场 关键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