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条评论,是一位孩子妈妈写的,说孩子在玩滑滑梯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一下,这位妈妈非常生气,说真想立马上去教育那孩子,让他下地狱。真的,你没有看错,她确实写的是下地狱”。真的是难以置信,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而说出这样恶毒的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的风向标改变了,家长们都开始担心自己家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要是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甚至面对孩子因为受了委屈而大发雷霆,训斥孩子不准哭,必须打回去。因为家长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敌意,担心自己的孩子养成软弱的性格,以后会在社会中受人欺负,所以希望自家的孩子,强势一点。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孩子的天性不同,或强势,或柔弱,或狡黠,或厚道,所以我们不能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预期成长,唯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进行引导。孩子之间玩耍时常有矛盾产生,很多时候,家长不介入,要不了一分钟,矛盾也就没有了,上一秒还在哭的两个孩子,下一秒,就能手牵手继续玩耍。很多时候,父母看到自己家孩子吃了亏,立马就出面帮助孩子。这样一方面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协调矛盾的机会,另一方面常常好心办坏事,让孩子感觉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失去了平常心,反而激化了矛盾。这又如何能教育孩子豁达宽容的心境?
我们都知道,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着孩子的一生,很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情绪失控,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多多少少都有来自童年的影响。家长想让孩子成为豁达宽容的人,那么家长在面对孩子之间矛盾的态度非常重要。
那么孩子在被其他孩子打了之后,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不要轻易介入,不要轻易介入,不要轻易介入(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才行)。
孩子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抢玩具,打闹没有轻重之类的。有些孩子好强,喜欢抢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如果在玩耍的时候,孩子被其他的孩子打了一下,孩子要是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家长大可不必介入,相信孩子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总是介入孩子的矛盾,孩子会失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我记得我家老大小时候,有一次再肯德基玩滑滑梯,其他几个小朋友大概有四五岁,经常插队玩滑梯。小家伙,一开始不在意,总是退让,等小朋友都滑完了,自己再去玩。在经过几次被插队之后,终于对几个比她还大的孩子,说不能插队,要排队玩。全程孩子没有找我求助。自己把问题解决了,还慢慢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孩子能自己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事后,我还表扬了她,说她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很棒。我们在教育孩子宽容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教育孩子忍让,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吃亏是福”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而是面对问题豁达的气度。
那么要是孩子被打哭了,委屈巴巴的告诉你,作为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家长完全可以不用小题大做,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问她是不是跟小朋友闹矛盾了,不开心了,手臂上被打疼了吗?小朋友要是说疼,父母就在她的手臂上吹吹,说吹一下就不疼了。抱抱她,一般这个情况,小朋友很快就没事了。转身又跟小朋友一起玩了,要是有孩子抢玩具,可以问问孩子,还想玩吗?要是还想玩,就跟小哥哥说,你还要再玩一会,等下就给他,或者是你可以玩其他的问题,小哥哥玩一会,又给你。引导孩子逐步解决问题,要是下次还遇到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就会知道该如何解决。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打回去。看似孩子一时不会吃亏,但人生的路那么长,要是养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那么也会是一种隐患。
当然我们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新的问题出现,孩子的天性虽然不一样,但是教育的原则是相同的,家长解决事情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所以,家长不能一面教育孩子要宽容,要学会分享,不要乱发脾气,一面自己对待孩子的错误又歇斯底里,那么在孩子还懵懂的认知中,一定会非常混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