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孩子小时,出现行为问题,父母多认为是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好;可孩子一天天长大,行为问题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加重,家长就着急了,急于去纠正孩子的问题,可发现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埋怨、悲观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家庭。渝北的孙先生,6岁的儿子希希(化名)被医院检查出有多动症,夫妻本应一起积极面对,可却因孩子的问题而争吵不休,他为此焦虑到失眠。
停不下来的孩子
适应不了学校
希希读幼儿园时,不合群,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不参与班级活动;那时妈妈觉得孩子小,内向,并没有引起重视。可今年读一年级后,因为希希的不一样”,妈妈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
希希上课坐不住,手里的小动作多,玩文具、撕纸、挠挠前面的同学......被老师罚站,也站不好,一会跪在板凳上,一会转身,一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一点没有课堂纪律观念。
老师不能批评他,无论是不是他的错,只要批评了,他就会大哭大闹、撕书,吵着说老师冤枉我”,要老师道歉。老师批评其他同学,他也觉得是在批评他,他回家告诉妈妈:今天老师又批评我了,可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批评我,我很不开心。”妈妈跑去问老师,老师则是一头雾水,说并没批评过希希,只批评了其他孩子。
希希好奇心重、破坏力”强,动手把自己的桌子拆了,就想研究下桌子是怎么拼好的。
......
开学才两个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老师也很苦恼,就让希希的父母带儿子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查出希希有多动症,医生建议吃药治疗。可父母觉得希希太小,不想给他吃药,毕竟药物也有很多副作用。
不完美的父亲归位
让孩子的妈妈烦躁
J博士和希希的父母聊天,一起寻找希希多动的原因。妈妈说:孩子3岁多,他爸就去外地工作,一年也陪不了孩子几天。孩子是我全职带的。可他去年年底回到重庆,一回来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让孩子这样改那样改。可他自己都一身的坏毛病,回到家里东西乱放,鞋子乱扔,喜欢玩手机,反而把孩子带坏了。有时我教育希希,他反问我‘爸爸都那样,你咋不管他呢?’孩子反而不好带了。”
爸爸摇摇头:这些都是小事,可问题是,你老在孩子面前诋毁我,我怎么教育孩子?”
妈妈显然不服气:我让你陪孩子玩啊,可是你不参与啊!”
爸爸也激动了:我这么胖的人,你让我玩举高高,转圈圈,一转就是3分钟,我哪能受得了?就不能玩点我想带他玩的游戏。”
看得出,两个人都彼此都有怨气。妈妈抱怨爸爸的不作为,爸爸生气妈妈的不理解。然而深入了解后,J博士发现夫妻间还有更多的积怨。
生活琐事
让夫妻对彼此的抱怨深
希希妈妈称老公是行走的银行”,因为她全职,每个月都是老公给生活费。她说:只要他每个月按时把钱给我,他在不在我都不在乎。他就像个孩子,他在我会更辛苦。”她有轻微的洁癖,老公的坏习惯让他很抓狂,也怕影响到儿子,她甚至说出了:他只需要陪孩子玩游戏,其他时间他可以不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
希希7岁了,还没和妈妈分床。而自从有了希希,他们夫妻也没有再同床过。
希希爸爸觉得,在家里自己被孤立了。他难得下班早回来,和孩子打招呼,老婆会说,孩子在专注地做作业、玩玩具,打招呼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可。”;他吃了孩子的零食,老婆会说,我省吃俭用攒钱给儿子买的零食,你不能吃。”还和希希说下次把零食藏好”;周末他想带孩子去公园玩,老婆说孩子培训班多,没时间”;希希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和妈妈讲,和爸爸没话说......在希希爸爸看来,自己就是个赚钱的机器,无论自己多累,在这个家里都不被接纳,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很心累。
一家人的关系就这么割裂着,身在其中的希希能健康吗?
专家建议
多动”源于父母的关系
夫妻改变才能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问题的病根还是在家庭教育上。希希的爸爸在儿子的成长中缺失,希希的妈妈和儿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将老公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曾说:如果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满怀敌意竞争,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亲近,将导致孩子无力适应,他就会发展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家庭的对立观念。”比如希希的多动症,这像是在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关系。
所以,希希的父母必须要做出改变。首先,妈妈要从和孩子的过度亲密关系中慢慢抽离,比如和儿子分床;其次,妈妈要在希希面前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在孩子面前示弱,遇到问题让他多请教爸爸,增加孩子和爸爸的亲密感;再次,爸爸身上的坏习惯,比如玩手机、没条理等,尽量改正;最后,夫妻最好敞开心扉谈一谈,彼此多了解对方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只有夫妻关系顺了,孩子身上多动”的毛病才会慢慢改正。
朵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nd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849-850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