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指婴幼儿出生后要接受使用客观生理学测试方法的听力筛查,包括耳声发射(OAE)和/或听性脑干反应(ABR),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规范的诊断流程,包括初筛、复筛、随访、确诊、干预等。初筛即新生儿生后3-5天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复筛即出生30-42天内的婴儿初筛没通过”;或初筛可疑”;甚至初筛已经通过”,但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如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需要进行听力复筛。评估、诊断未通过复筛的婴幼儿,应在3月龄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估,确保在6月龄内确定是否存在先天性或永久性听力损失,以便及时干预。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应根据可能发生的迟发性听力损失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听力再评估时间和次数。对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婴幼儿,3岁内至少6个月进行1次听力随访,若疑有听力损失,应及时进行听力学评估。有研究表明,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比无听力障碍者高危因素高10-100倍。
首先需要明确,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要进行听力筛查。如果新生儿出生以后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都需要在出生之后三天左右开始进行听力的筛查。
听力筛查主要是用专业的听力筛查的设备来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孩子安静或者入睡的状态下,用耳塞类的配件塞入耳道,通过终端设备来显示是否听力筛查能够通过。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听力筛查可能通不过,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耳道内的异物比较多,残留的羊水或者一些其他的异物阻碍听力的筛查,而导致出现通不过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在以后再次进行听力筛查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通过听力筛查的,出现有听力方面的问题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如果一次通不过,一般是不要紧的,可以再次进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