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引肺气下行穴位 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艾灸哪些穴位

中医哪些穴位可以提高肺气

是肺气虚了吧。首选肺经原穴:太渊穴。

太渊(俞土穴),土生金,此穴为肺经原(母)穴,补气效果最佳。
位置:掌后腕横纹桡骨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虚则补其母”,所以太渊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如果感觉气不够使,有吸不上气的感觉,那就点揉太渊穴。

另外,也可以配合足三里,肺俞穴等。

引肺气下行穴位

补肺的穴位有哪些

祖国医学认为:肺属金,脾胃属土,培土生金。所以补肺的学位有:脾俞、肺俞、足三里。另外气海、关元都有补肺肾的作用。

引肺气下行穴位

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艾灸哪些穴位

小儿支气管炎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见于深秋及寒冬。由感染(细菌、病毒)、刺激(物理、化学)、变态等所引起气管及支气管黏膜的急性反应,分急、慢性。成人多见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儿童则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引起。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可有畏寒、低热、头痛、鼻寒、流涕、喷嚏、咽痛、声嘶等感冒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初始为刺激性干咳,后有黏痰或脓性痰,少数人痰中带血,一般持续3~5日后逐渐好转,有时咳嗽可能持续2~3周。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咳嗽后罗音减少或消失。少数病儿可有白细胞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或合并感染。过敏性者在鼻涕和痰液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 慢性支气管炎常伴有呼吸道反复感染和变态疾病,有长期吸烟或吸入刺激性气体、烟雾、粉尘史,咳嗽或咳痰可延续3个月以上。两肺可有散在性干性或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有下肺纹理增加,呈条状或网状。如并发肺气肿时,则两肺透亮度增强,两侧膈肌低位。 小儿支气管炎的治疗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原则相同,不再赘述。 (一)中医治疗 1.汤药 (1)风寒咳嗽型:咳嗽声重较急,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咽痒,发热或不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用杏仁、半夏、荆芥各6克,前胡、苏叶各10克,麻黄3克,生姜3片。水煎沮服,每日2次,每日1剂。 (2)风热咳嗽型:咳痰不爽,痰黄稠粘,口渴咽痛,鼻流浊涕,发热头痛,有汗,舌苔微黄,脉浮数。用桑叶、菊花、连翘、枇杷叶各10克,杏仁、前胡、桔梗、黄芩各6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痰壅肺型:咳嗽痰多,稠粘难咯出,发热面赤,目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苔黄,脉滑数。用麻黄3克,生石膏15—20克,杏仁、黄芩、前胡、苏子各6克,川贝母、瓜萎仁各10克,莱菔于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必要时可每日2剂。 (4)痰饮咳嗽型: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咳出,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或濡滑。用半夏、橘红、杏仁、白术、茯苓、太子参各10克,苏孑6克,白芥子、细辛各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5)阴虚燥咳型: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少痰,口渴咽干,或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用百部、沙参、知母、杏仁、枇杷叶、前胡各10克,紫菀、乌梅各6克,青黛3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中成药 (1)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每日2次,每次3片,周岁内儿酌减。 (2)川贝枇杷糖浆,每日2次,每次5毫升。或养阴清肺膏,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周岁内儿酌减。 (3)银黄口服液,每日2—3次,每次5毫升。 (二)西医治疗 1.咳嗽:复方甘草合剂,每岁每次1毫升,每日3次。剧咳:咳必清5岁以上每次6.25—12.5毫克。 2.咳痰不畅:氯化铵每日每公斤20—60毫克,分4次,口服。 3.高烧不退:新诺明干糖浆,2—5岁一次1/2包,6—12岁一次1~2包,一日3次口服。或乙酰螺旋霉素片,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分4次口服。

引肺气下行穴位

滋肺阴的穴位是哪个?

肺经有燥热 当然是按鱼际
鱼际是肺经的荣穴,五行属火,火克金,从穴性来看,鱼际可以滋阴降火,作用是偏泻的。所以选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热以治标。

这个穴位的刺激不分时节。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疗效的积累,所以有机会就要去按揉。

鱼际位于大拇指第二节后面,连接手腕和拇指第二节的骨中点处,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肾经的太溪在五行中属水,肺为金,而用太溪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补肾阴同时也是补肺阴。

【操作方法】消渴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我们在操作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先去其标,再补其本。每天晚上9点左右,先大力按揉鱼际3分钟,以产生酸疼感为好,双侧交替进行;然后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用手指按揉两侧胰俞各2分钟;最后按揉两侧太溪穴,每侧3分钟。

3个月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症状,不需要无休止地服用药物。

【五味禁忌】阴虚是根本,又有燥热,所以要少吃辛辣和煎炸的食品,少吃那些容易上火的水果,多吃酸味的东西。多吃梨,但是不要削皮,因为梨皮可以润肺,既滋阴又降火,非常适合食用。平时可以用百合、天门冬、天花粉等熬粥,这些都是滋阴的药物,而且没有什么苦味。还有就是要常服六味地黄丸。

中医所说的“消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其中口渴多饮的是上消,多饮多食的为中消,多饮多尿的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燥热伤肺(上消)

的克星一胰俞、鱼际、太溪

如果肺阴不足了,而且有外来的燥邪入身,这样就在人体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时,虽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仍然会觉得口干舌燥;同样,大肠里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会干燥;喝的水没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

这个时候穴位我们要选胰俞、鱼际、太溪。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和其他内脏的背俞穴作用一样。这个穴位主要采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刺激,以拔罐为最好。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面,在脊柱旁开四指膀胱经第二条线上,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关于肺气不宣

中医有肺为水上之源的说法,也就是说,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
因为肺气不宣,确实会影响肾的功能,你已经有所表现,但是会不会有那种严重的后果,我只能说可能会,但是具体情况,只有当面给你看病的人才最清楚了。

人体穴位与作用

这么多。。够看了吧!! (一)足三里 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 1、性能: 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主治 (1)胃病: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 ②肝气犯胃:足三里 中脘 内关 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③饮食不节:足三里 中脘 内庭 公孙 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 (2)腹泻: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运脾阳 ②饮食不节:足三里 天枢 阴陵泉——消食导滞 ③湿热郁滞:足三里 阴陵泉 曲池——清利湿热 ④气虚下陷:足三里 百会 天枢——补中益气 (3)呃逆: ①宿食积滞:足三里 膻中 公孙——降气化滞 ②肝气郁结:足三里 太冲——舒肝解郁降气 (4)便秘: ①气虚便秘:足三里 天枢 关元——益气通便 ②阳明热盛:足三里 天枢 支沟 内庭——清热通便 ③食滞闭阻:足三里 天枢 中脘——消食导滞 ④血虚津亏:足三里 天枢 三阴交——补益津血,润肠通便 (5)失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 ①脾胃不和:足三里 中脘 神门——和胃安神 ②气血不足:足三里 神门 三阴交——益气补血 ③宿食化火:足三里 丰隆 内庭——清热利痰 ④心脾亏损:足三里 脾俞 心俞 神门——补益心脾安神 (6)防病保健: ①防中风:足三里× 风市 绝骨 ②防感冒:足三里× 风池 风门 ③防近视:足三里× 养老 ④防衰老:足三里× 气海 命门 《江闻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岁”。 长期灸三里,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故有强身壮体,防病保寿的效益。 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 注意: ①30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过之则生病。 李东垣说:“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 《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 《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 现代研究: 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 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 ⑤使WBC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 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 (7)脱证: 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 ①阳气暴脱:足三里× 神阙× 百会×——回阳救逆 ②产后血晕:足三里 合谷 三阴交——摄血固脱 (8)气虚下陷证: ①脱肛:足三里 长强 百会 ②胃下垂:足三里 合谷 (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 ③子宫下垂:足三里 子宫 归来 百会 ④肾下垂:足三里 肾俞 (二)委中(又名血郄) 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 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 1、 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2、 临床应用: (1) 腰痛: ①寒湿腰痛:委中(艾炷灸) 肾俞 命门——温经散寒化湿 ②扭伤腰痛:委中 人中 阿是——活血化瘀 (2) 中暑: ①热偏重:委中 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 曲池 天枢 合谷——清热解暑 委中——调理肠胃 ②湿偏重:委中(艾炷灸) 中脘 内关 公孙——化湿清热止呕 ③小腿转筋:委中 承山——舒筋活络 (3) 疟疾: 热疾:委中(艾炷灸) 大椎 间使——清热截疟 (三)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 “头项寻列缺”是因为: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 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1、性能: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 2、临床应用: (1)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 ①风寒头痛:列缺 风池1×——疏风解表 ②风热头痛:列缺 合谷 风池——疏风清热 ③偏头痛:列缺 率谷 太阳 ④前额痛:列缺 头维 (2)感冒 ①风寒感冒:列缺 风门 风池 大椎×——散寒解表(麻黄汤) ②风热感冒:列缺 曲池 外关 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 加减:①鼻塞:列缺 上星 迎香——宣通鼻窍 ②咳嗽:列缺 肺俞 尺泽——止咳化痰 (四)合谷 因位于1-2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1、功用: (1)通络止痛: 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②上肢痛:《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③上腹部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2)清热解表: 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 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 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 (3)开窍醒脑: 《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 (4) 益气固表: 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 (5) 行气活血: 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 2、临床应用: (1)头面五官病 ①头痛:合谷 头维 ②三叉神经痛:合谷 颧髎 内庭 ③牙痛:合谷 颊车 ④鼻炎:合谷 迎香 印堂 ⑤结膜炎:合谷 太阳 睛明 ⑥近视:合谷 养老 风池 ⑦面瘫:合谷 颊车 地仓 风池 (2)热性病 ①热感冒:合谷 风池 太阳 列缺 ②流脑:合谷 曲泽(放血) ③流腮:合谷 颊车 ④扁桃体炎:合谷 扶突 少商(放血) ⑤阑尾炎:合谷 曲池 上巨虚 ⑥小儿惊风:合谷 太冲 十宣 人中 (3)脱证 ①中风脱证:合谷 关元 足三里——回阳固脱 ②气虚脱证:合谷 神阙× 复溜(补)——补气固脱 ③产后血晕(血脱证):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摄血固脱 (五)阳陵泉 1、命名:胆属阳经,膝外开属阳,腓骨小头扁似陵,陵前下方凹处经气像水入谷深处曰泉,故名阳陵泉。 2、性能:清热利胆,舒筋活络,息风柔肝。 3、主治: (1)胁痛 ①气滞血瘀:阳陵 三阴交 阿是——理利气化瘀 ②肝气郁结:阳陵 太冲 期门——舒肝解郁 (2)肝炎 ①湿热蕴结:阴陵泉 阳陵泉 ②脾阳不振、湿邪内阻:阳陵泉 脾俞 三阴交 (3)胆石症 ①肝郁气滞:阳陵泉 间使 期门 ②肝胆湿热:阳陵泉 肝俞 胆俞 行间 (4)胆蛔症(蚘厥) 阳陵泉 上脘 四缝(点刺)

有没有穴位止咳的

建议你还是选择圣元吧,我宝宝一直在用。圣元在国内算是比较不错的品牌了,进口的奶源,用起来更放心。而且优博模拟母乳成分,更适合中国宝宝。

肺气是怎么得起的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因素:1、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者慢支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越高。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而致感染。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黏膜,纤毛清除能力下降,黏液分泌增加,易并发感染。3、感染:长期、反复感染可破坏气道正常的防御功能,损伤细支气管和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