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与宝宝的相处模式,决定宝宝长大以后成什么样的人,你会对此感到吃惊吗?

你与宝宝相处模式,决定宝宝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吃惊吗?我不吃惊。

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影响。

好的家庭氛围,轻松的相处模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虽不绝对,但却是很有道理。

举个例子,我身边一个朋友,从小家境一般,他母亲性格属于悲观型,遇到事情就唉声叹气,以至于他从小特别害怕母亲皱眉头,在和母亲相处过程中,母亲动不动就打击他的,在成长过程中,他渐渐变的越来越内向,自卑,后来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前段时间刷爆头条的新闻,博士生和家里切断一切联系,其母亲病危要求见最后一面,最后无果,如果不是被原生家庭伤害太深,谁愿意撇下生养自己的父母。

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像朋友一样相处,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玩耍,听听他讲幼儿园的趣事,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俗话说起小看大,三岁看老,我原来很不以为然,怎么会呢?成不成才不是上学以后努力不努力的结果吗?

认真读书,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是成才嘛。

后来发现,很多人考上大学仅仅获得了一份文凭,勉强有一份工作,碌碌无为一生。

有的人很早就厌学逃学,正常的作业都无法完成,然后踏入社会,被滚滚红尘淹没。

有的人什么都好,就是不快乐,甚至抑郁。

千奇百怪的人生旅途,起点在哪里?原来就在0-6岁年龄段与妈妈爸爸的相处模式里。

秀家的孩子九岁多,死活不做作业,每天晚上两个人都要开战。打骂不管用,该不做还是不做。

原来秀是一位全职妈妈,老公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秀无聊的时候就聊微信,刷视频,看电视,孩子没上学之前这是常态。有时孩子黏着她,还时不时打一下。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秀与孩子的互动是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她只顾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从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建立探索未知世界的模式和兴趣。

看着很聪明的孩子,很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一句话就概括完,细节就更不会说。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就是俗话说的闷嘴葫芦。

0-6岁的孩子,正是与世界链接的开始,需要开发各种技能:表情达意的口语和肢体语言;对物质的抽象概括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社交能力;情感控制力等等。

这些能力是从与父母的语言行为互动中习得的。

小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也很会钻空子,因为对快乐舒服的追求是人的天性。

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喜欢控制,孩子会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地一套。而且特别容易对游戏香烟等上瘾。一旦长大会决绝地离开父母,孝顺父母只是面子工程。

经常挨打的孩子,以后会成为打人者,因为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是:暴力可以更快地更容易解决问题。

我是研究育儿问题的,平时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神采飞扬充满活力的孩子越来越少,阴郁着小脸闷闷不乐的孩子越来越多。

每次流感,都会感染一大批孩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都是不快乐的孩子。

为什么不快乐?因为妈妈只看手机不看他,不关心他的感受,情感得不到满足。只有生病的时候妈妈才陪伴他关心他,只有生病了才引起妈妈的注意。

关于育儿方面我能举出很多反面例子,都是应该引起惊醒的事例。请每天看我的更新,我会把这方面的道理一点点讲透,供各位宝妈宝爸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很赞同这句话。比较通俗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在孩子懂事的时候,他就开始塑造自己的性格,这段时间大概是2-4岁的年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在性格上也是如此。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能够对孩子的性格起决定性的因素。

有关系,但不是绝对。过去父母多数都没文化,孩子多。要劳动还要赚钱。把孩子放地下自己爬。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好。但那个时候孩子都很听话,长大也会帮着父母干活。现在的孩子。父母不说是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也差不多。但是现如今的孩子明显比过去难管。孩子长大总不能呆在家里。以后所受环境的影响,和所交的朋友圈子。都可能影响孩子原先的本性。所以说不是绝对。

###

对于这个观点,不是完全的认同,但是它有一定的道理。做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接触的孩子比较多,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大部分都是受家长行为的影响。就像现在比较热门的原始家庭”的影响,至始至终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伴随孩子的生活,甚至一生。

###

宝宝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没啥惊牙的。

能陪伴小孩成长,你会比较了解他们,他会从你的言行身教,来慢慢长大,慢慢成长,所以对这句话不惊讶,很认同。

###

不吃惊,因为传言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老一辈的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说,听多了,有时候看着宝宝会想到这句话,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宝宝也越来越好,[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