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除了想让孩子成龙、成凤”,其实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孩子学会知礼、懂礼。
而这些礼仪的基础和基本,就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也是懂礼的关键。利于孩子融入集体,也能尽快的结交的新的朋友。
回想我们的小时候,从幼儿园起老师就曾告诉过我们要懂得分享。只有懂得分享才会更受朋友的欢迎,别人也会更喜欢你。
邻居家的乐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分享”的行为,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她都能够和伙伴友好相处,也会主动与他人分享。
孩子学会分享有这三大前提
分享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随着他们的长大,物权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要总是强迫,而是要了解分享的三个前提。
第一点、是否具备物权意识
0-1岁的孩子在此阶段没有清楚的你我意识,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也趋于完善,慢慢地形成了物权意识,懂得了你我之分。
如果在1岁之前,孩子的物权意识不健全,盲目的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就都是自己的,但是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
到了3岁后,物权意识健全,这时候想要分享就很难了。他们会因为不愿意分享而出攻击和排斥的行为。
第二点、是否拥有收益意识”
收益意识”指的是当孩子出现分享行为后,能够获得精神或者物质的补偿。比如生活中与伙伴交换玩具,不光可以收获新的玩具,同时也能获得友谊,这就是孩子所得到的一种收益。孩子如果体会到益处,也会变得爱分享,利于分享行为的建立。
第三点、否拥有社交意识
人是需要在交往中不断成长的,孩子和同龄人的交往也是一种学习。但是有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却不懂的如何和他人沟通交往。
到了集体中,只是各玩各的,不能融入集体。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交方法,所以难免会出现争抢的现象,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长如何教会孩子分享
孩子要学会分享,但是分享不是衡量好坏标准。想要孩子学会分享,不是光靠父母的强迫就能做到的,只有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自愿分享,学会分享。
方法1、引导孩子自愿分享,正确认识物权意识
分享应该是孩子的一种的自愿行为,它要建立在物权意识成熟的基础之上。有了成熟的物权意识,才能清楚的明白分享的意义。不要强迫孩子分享,最终破坏他们的物权意识,不利于成长。
方法2、尊重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正视分享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不要总是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或者指责他们,而是要帮助他们正视分享这个行为,懂得分享是一件好的事情,可以收获很多。
方法3、平等对待孩子,建立信任
引导孩子分享的时候,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不要高高在上,总是靠强迫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不利于孩子分享行为的建立,只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一定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慢慢地学会分享,利于他们接受和改变。
方法4、夸赞分享这一行为
在生活中家长若发现孩子的分享行为,要及时夸赞和表扬。肯定孩子这种行为,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美德,能受到他人的欢迎,这样的告知可以让孩子获得动力。也能更深刻的明白分享的真正含义。
慢慢地便学会了分享,分享也不用父母再强迫,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从而变得更有意愿分享,分享的行为也会固化下来。
方法5、对于分享后的行为适当给予奖励
想要让孩子学会分享,除了表扬和赞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奖励。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心的动力,但是奖励一定要是有意的,而不是靠金钱和物质。
比如奖励亲子时光、去游乐场等。或者奖励一个孩子分享出去的玩具,让孩子的失去感低一些。这样的行为能够激发孩子的分享行为。
方法6、帮助孩子清楚的知道分享其实不是失去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孩子明确一个理念,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分享并不代表失去。之所以不喜欢分享,其实就是内心的占有欲在作祟 ,对于自己的东西尤为在意,才会这样。
所以在分享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分享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可以收获不同。用温柔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懂得了分享的乐趣,自然分享的意愿也会增加。
和我一起说教育寄语:
学会分享,是孩子需要去做的,但不代表不分享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所以家长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平和心态去看待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
尊重和理解他们,让其明白分享的好处,懂得分享的真正含义。远比父母强迫要好的多。用各种委婉的方法来慢慢培养孩子分享的行为,利于孩子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