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肺经走向和穴位图 十二经络的走向以及十二经络上的主要穴位和作用?

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外侧缘,分两条路径。 位置——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位置——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三条路径。 位置—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内侧,颊部及耳廓前,分三条路径。 位置——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正中间,分三条路径。 位置——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 六: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侧正中间,耳廓外缘。共分三条路径。 位置——第四指端至三焦的脉。2、膻中至眼支脉。3、耳后至眼外眦支脉。 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 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 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 位置—— 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2、头顶至耳支脉 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 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 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 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 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 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督脉和任脉 1、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并于脊内与脑连属,故能统诸全身阳经。 2、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足三阴经在中极穴和关元穴与任脉交会,故任脉有统任诸阴经的作用。 可以参考这个网址,有图片说明http://www.hgol.cn/Article/20103/17073.html

肺经走向和穴位图

肺经上的穴位有哪些?

肺经上的穴位及循行顺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气管,喉咙,肺,膈,中焦,大肠,胃,上肢内侧前缘。身体组织气管出现病症,喉咙肿痛,咳嗽哮喘,咳吐脓痰或见吐血,胸中闷满,手心发热,等

肺经走向和穴位图

十二经络的走向以及十二经络上的主要穴位和作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介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编辑本段]具体脉络

  肺经

  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

  大肠经

  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 颜面下部皮肤、口腔

  胃经

  胃、乳腺、膝关节

  脾经

  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

  心经

  心脏、血管、大脑、神志

  小肠经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

  膀胱经

  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

  肾经

  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

  心包经

  心脏、血管

  三焦经

  淋巴系统、炎症

  胆经

  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

  肝经

  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编辑本段]十二经络之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编辑本段]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编辑本段]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编辑本段]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经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

胃经

,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经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经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心经

  

足少阳胆经

  

胆经 三焦经 [编辑本段]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肺经走向和穴位图

补肺的穴位有哪些

    肺经上面的所有穴位对肺都有一定的好处,下面我特别给你介绍五个穴位,每天除了点按这五个穴位以外,还应该顺着经络的走向拍打肺经,每一侧200下以上,以半握拳的方式从胸部的太渊穴拍打到手部的少商穴。坚持就是胜利,祝你早日康复!!!

    一  内关  “内”是和外相对而言,“关”关口,意指经气由此而入,故名内关。     位置:在腕横纹直上两寸两筋间(三横指)。     主治:肺炎、哮喘、心绞痛、胃痛、呕吐、失眠、晕厥、妊娠恶阻等。     二  肺俞  此穴接近肺部,为肺脉经气转输之处,故名肺俞。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之。     主治:肺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咳血、盗汗、背部冷痛等。     三  尺泽  腕后至肘为一尺,前臂称“尺部”;“泽”指沼泽,低凹处。故名尺泽。     位置:在肘横纹的中央,大筋的外侧取之。     主治:肺炎、哮喘、咳嗽、咳血、咽喉肿痛、肘臂肿痛等。     四  膻中 “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所以对一切与气有关系的疾病皆有益。 “膻”指心中宫城,代心受命;“中”指隔膜之中,故名膻中。     位置:位于玉堂之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肺炎、哮喘、咳嗽、胸痛、噎膈、乳少等。

    五 孔最  “孔”通也,“最”极也、第一的意思,故名孔最。     位置:在太渊穴和尺泽穴的连线上再向尺泽穴一横指。     主治:咳嗽、咳喘、咳血、胸痛、肘臂疼痛、不能屈伸。

肺经在脚部的反射区是哪一个穴位

底反射区的定位 1、肺经:手太阴肺经取太渊,定位在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2、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取大陵,定位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心经:手少阴心经取神门,定位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4、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侧端,尺侧腕豆骨前凹陷中。 5、3焦经:手少阳3焦经取阳池,定位在腕骨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6、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7、脾经:足太阴脾经取太白,定位在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8、肝经:足厥阴肝经取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9、肾经:足少阴肾经取太溪,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10、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定位在第5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11、胆经:足少阳胆经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12、胃经:足阳明胃经取冲阳,定位在足背高处,第2、3趾间的缝纹端上5寸(约合受检测者5个大拇指宽度)。 13、督脉:定位在大椎,俯卧,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脉: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4寸。 15、带脉:定位在带脉,侧卧,第101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外取穴。 16、寸: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 17、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 18、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后(腕端)为尺。 19、阴维:定位在筑宾,内踝上高点5寸,腓骨肌内侧肌腹下端取穴。 20、阳维:定位在阳交,外踝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21、阴跷:定位在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冲脉:定位在公孙,第1趾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23、阳跷:定位在申脉,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侧:第3趾上3寸。 25、左脚:第1拇指中间 26、右脚:脚板第4趾下4寸。 27、右脚背:第3、4趾中间上3寸。 28、足内侧:内踝尖下两寸(男左女右)。

肺经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沿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腕后分支:从列缺穴处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肺的位置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怎样找肺经

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