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老话还是笑话 孩子培养中我们缺失了什么——趣生活 新思想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叫三岁看小,7岁看老,我相信这句话,可能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懂的这句话,里面还有的是什么意思啊?
先来看看百度上的解释: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再来看看社会上的一些有趣的、玄乎的解释: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内是灵性的,在胎光之后,三岁到七岁之间,爽灵起到一定的境界作用,家庭教育要调整好,教孩子读诗词、佛经,历史典故、数学、世界名曲名画等等,如果做好了,爽灵就达到了真爽真灵,做不到的话,这孩子就废了,所以三岁到七岁的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爽灵:可看做人性)
三岁以内是透明的纸,想写字也写不上,是空中生妙有,教他什么,都靠他自身的能量和灵性来悟,教他吃就是吃,教他玩就是玩,和小狗的智商、思维模式没什么区别;三岁到七岁是白纸,随便拿任何一种颜色的笔,都能在上面涂抹绘画,教他什么就是什么,跟动物就有了明显的质的区别,所以三岁以内可以凑合,但三岁到七岁这张白纸,你一定要写正了,因为他已经形成了思想的惯性体。所以千万要记住,灵性教育加上家庭教育,这都是七岁之内要完成的事。
七岁之后就是学校教育了,上完学毕业之后,就是社会教育,进入社会了,是不是被社会这个大染缸给染坏了?是不是遇到好朋友,给带好了?是不是遇到一些真正的名人、高师来点化?这就是社会教育。当三四十岁时,就像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没有什么疑惑了,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以上解释,在笔者看来,还没说到点子上,准确的说是还没说到本质上。
————————————————————
现在教育制度下,孩子从6、7岁入学,就开始教知识教技术、讲素质教育,甚至3岁、4岁就被迫不及待的父母安排进了各种兴趣班学习班,孩子从小就接触了填鸭式的知识技能教育。
最近一个有趣的视频,视频中,孩子们在操场运动会开幕操练时的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是一片从心底泛起的凉意?中国教育肿木了?到底是孩子想学习,还是家长要学习?现代社会,家长的浮躁有必要传递到孩子的教育中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背后的东西值得大人们反思。
来看看中国古代是怎么做的,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14岁才开始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人的寿命没有现在这么长,3000多年前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国的古代人要求孩子学知识,学文化的时候,要14岁才开始学习,那大家想想看现在我们来讲,现在我们来讲已经上初中了,但是那时中国人才要求你学知识,
宋朝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记载: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由此看出,宋朝也是8岁开始学习知识。

三岁看小,7岁看老的道理就摆在这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国在宋以前,最强调孩子的教育,恰恰都是在7岁之前,这个教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心智方面的心性智慧的培养。
心性呢,是一个孩子看待整个世界的方式跟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教给孩子看待整个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去理解很多事物,增强自身的能力和感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这是一个自身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提升,这就构成了智慧,这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心性跟智慧。
而在7岁之前是孩子培养出正确的心性跟智慧,最关键的时间,也就是这个阶段,如果你没有重视并培养好的心性跟智慧,长大以后孩子这棵树就长歪了,长成什么样都不知道。孩子是一面镜子,你怎么教,他怎么做,所谓言传身教,家长自己不重视培养孩子好的心性跟智慧,7岁前,将自己的一些恶习传给了孩子,7岁后,指望着孩子进入学校能有好的习惯,可能吗?刻舟尚可求剑,大海岂能捞针?
我们今天很多家长都有这个体会,你们家宝宝学英文, 3岁开始学,5岁开始学,到20岁,回头看一看他使用的,没有太多。西方人到今天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语文数学好,到了西方,我小学的时候把人家初中都上完了,反而知识过剩了,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现在的西方,恰恰学习了中国人古代教育的精髓,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强调孩子学得的,那些艺术教育的知识,西方人认为是不着急的,3岁学,6岁学,9岁学,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他来讲,早学知识,对孩子在人生当中的发展和贡献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说这是西方式的教育。我们孩子数学好,语文好,但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从科学还是艺术,出的最伟大的这些人里面,中国人一点都没有占优势。
3岁就学,比如说语言数学。人家可能9岁才学,但中国人一点都没有优势,中国古代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晚点学不碍事,还能有助于心性的培养,少了那些争胜负之心,所以古代中国人把大量的教育和领域都集中在了孩子的心性跟智慧两个方面,我们叫心智方面的培养,这样子才出了一句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看到这个孩子心性不成熟,导致的问题就像特别的多,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看得见,我们大家知道现在有很多人高知识,高技能,社会败类,那这种人其实在这个社会上越多,道德廉耻超级低下,看问题,心胸不宽广,那这个时候导致的问题会是什么?

遗憾的就是中国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小的时候最好打造心性的情况下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宋代以后消失不见了,让我们昌盛千年3000年5000年的东西,我们自己遗失了,被西方人捡走,那么最后即使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现在有大量的高知识,高文化的人才,我相信我们现在大学的普及率和社会中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这个社会上随便的一个人,10个人,有8个人都是大学生,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身边每个人都清楚,我们到底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是高了,还是低了,现在这些人信念程度,是强了还是弱了?你们雇佣的员工很多时候,在整个你们自己在工作岗位中责任心是多还是少啊?是比我们这代人更成熟了,还是更稚嫩了?都很清楚,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就是我说的这一部分,心性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在西方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并且这几百年都很重视得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体系,搞了这么长时间,学了这么长时间,其实不仅没有学好,而且完全的丧失掉了,比如说那些少年的天才大学生,考了无数的好成绩,在学校里面创造了无数的佳绩的这些特别天才学生,十三四岁上的大学,到最后真正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几乎都没有。心思的狭隘,性情的偏执等等,最后导致根本不能融入社会,所以被这些社会全部都淘汰了,
真正的国学的精华跟精髓,现在的教育传承中,孩子们又能体会多少?不知道,但是终归这里面国学体会到自然的心性,多多少少让孩子有些影响,可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跟辅导,这些孩子在学国学的事情上,也是有很多的问题。
中国5000年的文明,导致了中国很多次历史上的文明兴盛, 现代西方人从中国人学走的这些东西,导致现行西方的繁荣,西方教育在孩子7岁之前,那种我们看起来较正式的教育体系,这里面一定是有其很重要的道理,否则不会引导起中国的崛起跟西方的崛起。即使有些道理,而我们现在恰恰呢,是用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把里面真正深刻的道理全都掩盖住了,所以导致我们在中国有大量的高知识,高文化的败类,这些败类真的难以想象。

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注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兴衰,也谱写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华文明存在、发展和辉煌,是由中华国学文化的人性内涵所决定的。而非历史的机缘巧合所幸存的!文明的繁荣,并非由传承的连续性所决定的,而在于人性天道的必然所决定的。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家长要做什么,我们社会要做什么?我们国家要做什么?不去管外部环境,至少先从自身做起。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你之前有没做到,从现在起,重视心性与智慧的培养。你和孩子一起放下电子产品,增加孩子与人的交流,增加孩子对社会的感知。
少几场麻将,少几次应酬,多几次陪伴,多几分倾听
心性觉醒项目:沙盘游戏、野趣、玩耍、探索实验、观星、旅行、公益、展览会、捕捉观察记录自然界或小动物、自组织的儿童小团体活动......

——————————————
趣生活 定义:
扎根中国本土国情与现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正能量趣味生活方式。
生活由我 • 趣味无穷
真诚 开放 学习 TED MOOC 慕课 技能交流 共享 互助 趣味人生 人生畅谈 感情生活 改变自我 享受生活 自在自然 修真 修心 清净 正能量 新都 交友

找回自我,人生需要改变,此时此刻,改变开始。
四川范子——趣生活新都工作站 构架师
我是四川范子,不是四川贩子,不传递商品,只传递人性和思想。
感谢你的关注点赞转发评论,随手传递正能量,让世界慢慢改变。
各种趣生活项目、思想不定期更新。以上言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另:欢迎新都的朋友们,提供关于新都本地的,趣味人、事、物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