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好想进去跟鸽子们玩(本能的私欲),可栅栏不允许。
孩子心理成长的最大敌人是什么?是自私!
什么是自私?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从更为宽泛的意义讲,自私就是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另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可见,自私的心理基础就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或者为了获取他人利益而产生的一切心理行为。简单地说,这种心理行为就是强调自我需求的无限满足。这种心理行为常常会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人类生活的一大障碍,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最大敌人。
自私,会令人偏执己见。一个自私的人,会始终认为自己总要比别人更聪明,只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才是最正确的。因而不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按照应有的生活逻辑待人处事。常常固执己见,一来使得自己能有一种自觉开心的精神享受(心理刺激),二来足以使自己赢得比别人更为丰厚的经济利益(金钱物质的)。
自私,会导致极强的嫉妒心理。自私的人会更多地嫉妒他人的收获和荣誉。只强调获取,而不愿积极付出。一般都是过于自私的人,常常去窥视别人的收获和荣誉,却从来看不见别人的辛苦和劳累,并且常常心生嫉妒,导致与他人的心理隔阂。这种人会不切实际地强求收获大于付出,老想着为什么自己总没有别人运气好,从而常常对自己或他人都不满。相反,大方的人则往往在乎开心快乐地生活,却常常忽视收获与付出的多少;暗自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并扎扎实实地付之行动。
自私,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凡是都强调服从于自我。在精神方面太多的强调自我的开心快乐,常常忽视他人的心理感受,很多时候还把自我的开心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在物质方面,我的就是我的,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我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非得拥有不可。凡是不服从于我的,便是与我过不去,则心生嫉妒恼恨。因而不能与他人共享日常生活的开心快乐,同时也把自己深深地埋在苦恼忧愁之中。
总的说,自私会极有可能危害人的一生甚至毁掉人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尽量克服自私的心理,做一个大方的人。可是,如何才能引导孩子克服自私心理,培养孩子的大方品质呢?

孩子摇动摇篮,真棒!为什么通常总是孩子坐在摇篮里让妈妈摇着呢?
首先,从婴幼儿起,我们就要敢于对孩子的无理需求说不”。
通常在婴幼儿哺育其间,我们作为孩子的呵护人(其中包括监护人和非监护人),对于孩子的任何需求都只有绝对满足。即使不具备条件满足,也要想方设法给予满足,而很少有人敢说一个不”字。
比如,当有必要把孩子放在摇篮里的时候,当有邻居或客人想抱抱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哭,甚至很伤心。此时此刻,我们就不忍心,就会立刻把孩子抱起来,或从邻居客人手中再接过手来。在此过程中,就体现了孩子的一种不正当的需求(即非得我们将其抱在自己怀里不可)。毫无疑问,在孩子幼小的意识里就认为只有我们把他抱在自己怀里,才是最舒适最安全的。只有这种最舒适最安全的感觉才是他们最想要的,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这种需求。而哭”(这是每个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本能)便是他们征服我们的最好武器。虽然孩子强求这种不正当的需求,确实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必须把他们放在摇篮里,更不知道邻居客人们想抱一抱是对他们的疼爱。但是,如果我们一次次的依着他们,始终不能迈出对孩子说不”的第一步,那么,孩子就只能是拥在自己怀里的心肝宝贝,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独处的品质,抑或不能很好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品质。毫无疑问,就会极有可能促使孩子形成孤僻的心理品质,以致不能很好地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因此,我想问一问,在上述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理智地向孩子说个不”字?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摇篮里哭一会?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邻居或客人手里多抱一会,让他们多给孩子说说话,沟通沟通?我认为,这样做的话,就会极有可能让孩子意识到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且,躺在摇篮里或抱在邻居客人们手里也跟抱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舒服,也没有什么不不安全。
再比如,孩子到了两岁以后,只要我们为他们准备好饭菜,也许大多数孩子就能自己用餐了。可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却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最糟糕的是孩子都5、6岁了,我们还端个饭碗满院子里撵着孩子喂。似乎,我们不亲手喂孩子饭,孩子就永远也吃不饱,吃不好。于是我们喂孩子饭也就成了孩子的必然需求。而孩子的这种(有时是不经意的,不带强迫性的)需求,确实是很不正当的。如果我们有理无理的长时间满足孩子的这种不正当的需求的话,那么,孩子的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心理或品格自然也就极有可能在无形之中被惯成了。因而,我们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定式心理。那就是人生来就是享受一切的,就是被无限疼爱的。大人们的一切哺养与呵护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于是,我们的孩子长成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吃苦耐劳,更不知道什么叫感恩回报。之所以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与家长对着干,甚至加害于家长,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人们撵着孩子喂饭,是不是明智之举?到了孩子有能力自己取食用餐的年龄,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说一个不喂你了,自己吃吧!”?
又比如,今天的孩子过生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给予孩子所有的需求满足。饮食的、穿戴的、娱乐的等等,应有尽有,无不全力以赴。甚至有时是违心的满足。这就不足以节制孩子自私的性格养成,培养孩子朴实大方的品质。
其实,孩子过生日的这一天,最值得纪念和祝福的是孩子的母亲。这一天最苦的是母亲,最遭罪的是母亲。所以,旧时我们将这一天称作母难日”。因而,在这一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孩子的一些无理需求说不”。最要紧的是要给孩子说点一个幼小的生命是如何从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来到这个世上,他的母亲吃了多大的苦,遭了多大的罪。我们是不是可以放个视频给孩子看看,让他们了解一下母亲生孩子的艰难过程。给孩子讲点有多少母亲为了生下孩子必须实施剖腹产;在那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或地区,个别母亲甚至还要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或许才能让孩子学着感恩母亲,疼惜母亲,孝敬父母,敬畏父母。从而也更加珍惜生命,爱惜自己,抛弃盲目的自我需求,走出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盲目享受的自我境界。在这一天,我们是不是有充足的理由让孩子跟母亲多聊点什么,或者给母亲做点什么,而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让他(她)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
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今天的孩子向家长要零花钱,要求家长买玩具,买新衣,买食品等等,八九不离十都是百分百的满足。很少有家长敢说一个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业较优秀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更是百依百顺,不分有理、有利,还是无理、不利,就知道一味地给予。就知道全力以赴满足孩子。这是一种奢侈化的抚养教育,绝对是有问题的,要绝对禁止。要不,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就会只知道唯我独尊,唯我是大。自然,自私的心理,自私的品质恐怕不想形成都难了。
第二,我想,我们应该经常告诫孩子,千万不要以为老是自己在吃亏,而别人总是占了自己的便宜。饮食也好,玩具也好,学习用品也好,吃穿用度的一切,都要积极地与他人分享,最好能吃得起亏。即使吃点亏也能照样开心快乐。要不,一个过于自私的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与他人计较,时时刻刻心存侥幸,只想占别人的便宜。总希望付出的少,收获的多。更希望能不劳而获。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积极的生活动力,养成贪图安逸的习惯。那么,孩子的生活压力就会无形之中得到强化膨胀。日积月累下来,就会有可能导致孩子郁郁寡欢,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
第三,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一些亲力亲为的言行引导。对于幼小的的孩子来说,可以说绝大多数都倾向于自私心理。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分享,也不晓得什么叫同乐,更不知什么叫互尊互重和互爱。他们只知道只要是自己所喜欢的就可以去要去争去抢。如果要不回来争不回来抢不回来就可以撒娇犯泼赌气跟大人们闹个不停。这些都是孩子的本能所致,并非孩子的缺点错误。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这些还真是孩子智力表现的一部分。倘若孩子缺失了这样的本能基础,或许也就非呆即傻了。因而,我们必须对孩子的这种本能的自私心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职责。尤其不能纵容其形成定格的自私心理和品格。要不,也许这就是子不教父之过”的一部分内涵所在吧。
其实,在我们的哺育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正确的言行引导。比如,在给孩子糖吃的时候,或许就不可以一股脑儿的全都给了孩子。即使是只有一颗糖,也是可以掰成两半的。我们不妨跟孩子做个计较,看看孩子愿不愿意把一颗糖分成两半,然后一人一半。倘使孩子很愿意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具有一种大方的品质。因而,在这方面,孩子也不需要我们做太多的言行引导。倘使孩子很不情愿,甚至哭啼吵闹的话,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言行引导了。我们可以严肃地告诉孩子:这糖是我们买的,可以给孩子,也可以不给孩子。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孩子愿意分享,我们就给。同时,还得引导孩子感恩致谢。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就完全可以不给。无论孩子怎样闹腾,我们都坚持这么做。孩子又岂奈我们何?我们得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愿意跟别人分享了,自己才有资格享受一切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跟长辈,跟别的孩子,以致跟所有人分享可以分享的一切物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分享别人的开心和快乐,也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开心和快乐分享给别人。如此,持之以恒,我们就极有可能培养孩子的大方品质,培养孩子开心快乐的健康心理。
另外,我们还应该领着孩子参与到孩子群的一切活动当中去,从中引导孩子跟别的孩子交流沟通,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吃穿用度方面,凡是能让孩子与他人分享的都应该引导孩子与别的孩子共同分享,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开心快乐。而且,当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还得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迫性。有时可以以理劝诱,有时则需要给孩子说个不”字。即是说,如果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话,我们则可以把物品收回到自己手里,谁也别想受用。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在孩子看来,在别人看来,或许就会说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过苛刻,太过无情。然则,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无私大方品质,那么就别无选择。要么,我们就只能是站在孩子的自私立场,护着孩子,惯着孩子,任其自私的心理品质毫无节制的发展形成。最终成为一个为人不齿的小气人。
还有,当我们带着孩子去游览购物时,或许在闹市中大街上会偶尔遇到个别特别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特别是真正的残疾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人以些许帮助,投给一元两元,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
当然,有一句老话说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是说,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私欲。这话确实在理。敢问谁能没有自己的某种欲望?敢问哪个发明创造不是由自我的某种私欲所引发?然则,人人皆有自己的某种正当的私欲(绝非建立在他人的利益损伤或者精神的痛苦之上)确实无可厚非。可要是总把自己的私欲建立在他人的利益损伤或者精神的痛苦之上,那么,就自然成了《现代汉语词典》所定义的人们通常所认定并痛斥的自私”小人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总会为人所不齿。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展其某种正当的私欲,使其具有某种强烈的生活欲望(梦想),但是一定要抑制约束其不正当的自私心理品质的发展形成。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大方品质,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成长,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健康人极其重要。

一切的美好都是可以众人分享的。
总之,自古以来,一切的罪恶都由不正当的私欲而产生。而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自私(没有正当与不正当)潜质时时刻刻都在制约着孩子的心理成长,并且注定孩子的优劣人生。所以,我把自私””定义为孩子心理成长的最大敌人。同时,也倡议大家把约束孩子不健康的自私的心理发展,培养孩子的大方品质引为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