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儿子毕业于哈弗大学,女儿毕业于沃顿商学院。
以我们的眼光看,这几乎就是成功教育的典范。
而刘墉的亲子教育方式,却出乎异常的轻松。
但是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呢?
刘墉先讲了关于自己,刘墉从小就经常需要补考,但是却经常被人夸有天分。

从今天他的职业来看,我们当然知道他的天分是作家。
但是经常需要补考的话,换了我们自己做这个孩子的家长,肯定早就崩溃掉了。
但是刘墉的母亲只是对刘墉说,看来你暑假不会无聊了。”
事实证明,除了"英数理化"外,这个世界,大得可以让刘墉驰骋。
而刘墉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样的教育方式。
当儿子在哈佛研究所学业进行到一半,突然说要休学去阿拉斯加。
刘墉直接说:去啊!还带着刘墉的妈妈和女儿陪儿子一起前往北极圈。
对于女儿毕业后先旅行后北漂,刘墉也持默认的态度。

在诸多刘墉亲子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尊重,尊重儿女的选择,这种尊重,有了无限的可能。
反观我们现实的亲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一切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同事家的孩子想对画画有兴趣,兴致冲冲地向同事念叨着他会画什么,将来想画什么,包括哪个美术老师的哪里好哪里坏,孩子都打听得一清二楚。
我当时听着,觉得这有无限的可能啊,真好啊这初升的太阳。
但是同事的转述让我觉得世界有点倾覆,同事简简单单得问了孩子一句话:你成绩这次下降了两名。
然后我可以想象那孩子失落的眼神,以及以后可能会永远忘记:自己曾经那么喜欢过,画画。

所以我们一直在老生常谈着应试教育多么多么差,却永远不知道应试教育差在哪里?
应试教育只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成绩够了,就代表着一切。
但是现实中真的只有一种可能吗?
爱因斯坦曾经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要一条鱼去爬树,那条鱼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笨。"
而应试教育就像那颗必须爬的树,我们毁灭孩子的方式就是,让他别无选择去爬那棵树;
其实忘记了,原本,孩子可以永远无限的可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