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词语很经典,生育、养育、教育” 都有个育”字,但概念层次拉得非常明显。生育是纯生物本能上的,是父母本能的生下了孩子,而不是孩子主动要降生,这一点是所有生物界包括人类都是一样的。教育是意识层面的,是高级思维,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知识要求的、有技术含量的高级人类活动。养育是介于生育和教育之间的,既有本能层面,也有意识层面的内容。比如小猫生了崽,它也会照顾猫崽吃喝拉撒、健康卫生、安全等。但是人类的养育会多出合理、正确的营养、卫生、膳食、医疗、健康等内容。
中国的传统和我们的家庭都比较强调生养育恩,养儿防老”,养到18岁”,孝为至上”。(当然,孝道是很重要的美德,但是属于教育层面的内容,如果背上太多功利色彩孝是变味了)。这没什么不对,但过分强调生育和养育是自私的,功利色彩太重。严格说生育是无恩的,养育的恩也不要过分夸大;教育作用应该要受到很大重视才对,教育的恩才是父母和长辈的大恩。
教育每个家长都会说,但真正理解其概念的人不多,理解并勤而行之的家长就更少了。教育不是孤立的几个点,或者几句话。所以湖南民间比较流行的几句话要听港(讲)”,莫念口”,以及父亲的人有群分”都不算教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具体详细内容,见本文第二篇。本文重点谈的是教育,养育在本文中的涵义是如何照顾孩子身体生理方面的,这部分内容把它合入下文教育中的一块内容谈论。
第二篇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在本文中说的教育和社会上讲得教育含义是不一样的,本文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追求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社会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形式,或者会受到商业或政治环境的污染。
要理解教育2字其实不难,拆开看教”,育”。教”就是传授,告之。新生孩子除了本能的生理层面和本能的人性层面外,对现实世界什么都不知道。而家长或多或少的对世界有些感知或认识或经验的(当然不一定正确),当家长告诉孩子,认为自己知道而孩子不知道的东西时,这个行为就是教”。育”就是培育,培育孩子的系统人生的观念,培育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育好的情操德行等。教和育的关系是:教是为了落实到育。
先谈教教什么?
教是家长的行为,对应孩子方的行为就是学。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浩如烟海,而且家长本身自己懂得就不多,那该教孩子什么东西。在此先看下学”字,学的目的是为了利”,这个利是广义的利,不一定是指钱,包括财、价值、成功、名誉、快乐等内容,那么就应该教孩子值得学习的东西。下图分析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应该知道,应该学的知识结构。教什么要把握几个原则:1)以用为学,以学为教 2)教的共性和个性 3)教的层次性,系统性。见为教图。

图1 为教图
注解:
1、图中标①表示人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我们中小学大多数的课程的影子。但不要钻牛角尖,认为要学这么多,哪可能。不是这样的,不是每个内容都要很深入,但轮廓性的知识一定要清楚并理解。
2、②③分别表示基础技能和专业领域。
3、①②是通用的,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③是个性化的。
4、①②③是概要结构,此结构可以根据需求不断延伸的,但在此图中,我主要的意思是应该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这些知识体系的存在,避免无知愚昧。
为教图”为什么要散得这么开,连太阳系都要了解一些啊,这里面东西太博大了,孩子能接受的了吗?回答是,当然应该散得这么开,但不是说这里面的东西都要全部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要了解这些知识的理由是:1、世界(自然+社会+人)就这么组成的,这是现实。2、了解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3、了解是为了,明不知。人对认知有3个层次:1)知知,知道自己知道的。2)不知不知,不知道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3)知不知,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不知道的。4、如果真正理解为教图”中的内容,人就会明事理,通智慧,就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智慧和创造力会源源不断。就好像宗教里说的天眼或窄门打开了,ta在吸收天地之精气,接受上帝智慧的惠泽。
再说育育什么?
前文说过,教是家长的行为,对应孩子方的行为就是学,家长教应该教的东西,对应孩子学应该学的东西。我文中的教是指知识层面的东西,育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育就是培育,对应孩子的行为就是炼――修炼。那培育孩子什么呢,孩子又修炼什么呢? 见如下图2,如育图。图中加入情财智商内容

图2 为育图
教”是让孩子知道应该知道的知识,育”是要培育孩子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品性等。如图2中说讲,要有成熟、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对学习和人生的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正确健康地认识、对待和参与学习和人生中的竞争;要慢慢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要逐步养成自发、主动的行为习惯,学习不是负担,也不是家长的压力;要培养成好的个性,不要成为性情怪异的人,不要成为书呆子;要培养成好的品行;要明是非,要看破商业斗争、权利斗争、政治斗争中的扭曲现象,要有慧眼洞穿迷乱的假象;要有良知和正义感等,但是社会是很复杂的,良知和正义感又不能是愚忠”,而是淡薄,超然,复杂后的单纯”的方式。
教与育教与育
教和育的关系是:教是为了落实到育,因为孩子要长大,家长不可能一辈子填鸭式的教,必须让孩子能够自动”起来(求索)。当孩子还不够的理解力时(当然大人也不是理解力就好,理解力具有很强的领域性,这里指的是通用理解力),在没有内在需求时,没有理解做支撑时,教是灌输式的,在孩子看来就是强迫性的,没有和孩子内在天性沟通融合,此时教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如果能调动孩子的内因,到一定的时候,孩子可以主动求索式的去学习或做事情,这时家长的教育就成功了,此时的教育又轻松效果又好。
教”负责的是知识层面,是硬环境;育”复杂的是精神层面,是软环境。教育,教育,在教”的同时一定也要注意育”。就好像社会中说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硬”。
注:我文中的教是指知识层面的东西,育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教育与行

图3 教育与行
一个人要取得持续有效稳定的成功,必须要有比较好的内外因结合才有可能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总的来说,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上升到比较大的成功时。但对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只能强调内因的准备,毕竟外因是要通过内因的结合才能起作用的。
内因的修炼是个系统工程,而且一定要符合辩证的知行论”才行,绝对不是几个孤立的、静止的、形式的观点就能炼成的,比如说要听港”,要记笔记”,要问问题”,这些只是形式,当学习的内动力驱动后,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就有了,而且不拘泥,游刃有余。有效的教,育,行”一定是,彼此两两相关,3者关联性地螺旋上升的那种钻研进取的感觉。这感觉有时还很微妙,只能当事人才能体会,对家长而言,首先自己要理解这种感觉,而且要帮助孩子找到这种感觉,而不是压形式,搞得费力不讨好。有了这种钻研感觉,几乎做任何事情,都会像玩游戏一样生动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