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孩子,让他们说出我害怕”这三个字的场景还真不少,从毛毛虫到小蜘蛛,从荡秋千到滑滑梯,从洗头到打针,从怕高到怕黑……
在孩子眼里,啥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恐惧来源”。
当孩子退缩到你身后,怯怯地说:”妈妈,我怕”,或者非常抗拒地说:不要不要”的时候,你是怎么回应孩子的呢?
其实,很多家长的回应方式都错了,看看你中招了吗?
1、这有什么好怕的,要勇敢”
虽然你的本意是想鼓励孩子,希望他勇敢一点。
但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不仅不会消除恐惧,反而会觉得自己有这个情绪是不对的,他会产生对自我的不接纳感。
看到你否定和鄙夷的眼神,孩子只能把恐惧的情绪埋在心里,无法自拔。
2、不怕不怕,我们不玩了”
这是家长的一种无意识反应,更是一种爱子心切的「过度保护」行为。
其实孩子害怕一样事物,并不是这件东西有多可怕,而是他没有建立起对事物的客观认知。
这个时候正是引导他认识事物,克服恐惧的好时机。
这样一味教孩子逃避,只会给孩子心中种下懦弱的种子。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如何帮助孩子从恐惧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呢?
1、接纳和认识恐惧情绪
首先父母要接纳孩子有情绪,要知道孩子感到害怕,可能是之前有过什么不好的体验。
比如洗澡的时候,眼睛里进水了,下次就会害怕洗澡。
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不健全的认知,两者相互发酵,使得孩子总能脑补”出很多可怕的画面。
又或者是家长无意中的警告,再不听话,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这些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人类天生对比自己强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现象,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的本质就是恐惧。
所以家长要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孩子,并引导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妈妈是理解我的,他才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2、陪孩子一起面对困难
硕硕从小就对荡秋千、摇床这样来回晃荡的东西,心生畏惧。
一次在公园,看到别的小朋友荡秋千,玩得很高兴,他在旁边痴痴地看了一会,我鼓励他去尝试,他说不敢。
我便没再要求,而是自己坐上去,玩了起来,「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秋千很结实。
后来他可以坐在我的腿上荡一会,再后来他就可以自己坐上去独立玩耍了。
孩子需要一个慢慢来”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要着急,一切以孩子的接受程度为准。一点点陪他穿越恐惧的牢笼,拾起勇气的铁锤。
3、用游戏或绘本的方式,消除恐惧
《游戏力》一书中写到: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无力感,克服恐惧。
之前硕硕很抗拒洗头,因为一次水流到眼睛,让他觉得很害怕。
后来我和他玩了一个游戏,从此硕硕开始很乐意洗头。
当我开始冲水时,他觉得不舒服,就可以喊木头人”,我就会立马停下来。他觉得很好玩。
于是便在嘻嘻哈哈中,不知不觉地克服了洗头的恐惧。
关于孩子怕黑”,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这里推荐一本绘本《吃掉黑暗的怪兽》。
绘本中,小男孩很怕黑,他的床底下藏着一个怪兽,总是不停地吃吃吃,把世界上所有的黑暗都吃进了肚子,可是球球还是睡不着。
后来怪兽听到球球的哭声,把他抱在怀里,球球在怪兽的怀里,舒舒服服地睡着了。
写在最后的话:
勇气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的东西,但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打破一个个恐惧怪兽的时候,收集来的。
当孩子说我害怕”的时候,请稳稳地站在他身后,用积极的心态,接纳孩子的情绪,陪孩子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战胜恐惧怪兽,收集更多勇气种子,这些种子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
育儿路上不迷茫,欢迎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