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和橙子聊天,进行了一场精细”的谈话。
橙子无意中说到:我看不起原来的一个同学。”
我有点好奇:这个同学做了哪些事让你看不起呢?”
橙子说:别人和他开玩笑,他就生气。他开不起玩笑。”
这让你有什么感觉呢?”
挺不舒服的。我不喜欢。”
哦,那你这不算看不起,应该说是看不惯。”
对,我就是看不惯。
嗯,理解,我们不会和每个人都成为朋友,有些人和我们同频,我们就愿意和他在一起玩,成为朋友。有些人可能只是和我们不同频,那就保持普通的同学关系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成为朋友。”
橙子感叹:为什么有的人和谁都玩得很好呢?”
比如谁呢?”
我们班的谁谁,她就和谁都能玩到一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他总是激起我们的情绪,这可能是我们的一种投射,把自己身上不喜欢的特质甩出去,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不是看不惯自己,而是看不惯别人了。对自己接纳比较多的人,他的投射就少,不会激起太多的情绪。所以,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有的人就很不喜欢,有的人就觉得没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橙子若有所思:这样解释我就明白了。”
这个对话还可以有另一个版本,可以在两分钟内结束对话。
橙子说:我看不起原来的一个同学。”
我说: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有那么多看不惯的。这看不惯那看不起,你看看你自己就有多好吗?”
或者:同学之间要多互相理解。小孩子能有什么大事呢?你要学会多包容对方。”
这些话一说出来,孩子一般就不再说话了。
你以为你的话起到作用了,殊不知,孩子已经悄悄关上了心门。
02
能看出这两段对话的区别吗?
最大的区别就是处理问题时颗粒度的大小——一个粗糙,一个精细。
我是在一篇讲互联网的文章中看到颗粒度”这个词,后来发现,它用在教育上特别贴切,能很形象地说明问题。
百度百科对颗粒度是这样解释的:
互联网术语。颗粒度大,表示宏观、概括;颗粒度小,表示更微观、注重细节。
打个比方:
当我们远远地看一座山,只能看到山的轮廓和起伏,这是非常大的颗粒度。
走近一些看,会看到山上裸露着很多石块,有稀疏的树木,还有蜿蜒的山道。
再近一些细看,会发现这座山是石灰岩构成,以乔木为主,山道上布满了碎石。
这个由远及近的观察过程,就是颗粒度从大到小的过程。
颗粒度大,看到的是一张脸,
细化颗粒度,才发现像素是由一张张图片构成的
在教育中,我们之所以会困惑于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处理问题的颗粒度太大了。
比如,当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我们就会急于下结论,给人给事定性,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粗糙的处理方法。
后果有二:一是把问题看得很严重,常常过度反应;二是面对严重的问题不知所措,变得非常焦虑、暴躁和挫败。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带入颗粒度的概念,很多问题可以更轻松化解,也会减少很多焦虑。
03
举个例子。
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
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怎么行?学生的任务就是上学,你怎么可能不去上学?”
然后劝着哄着好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不情不愿,大人筋疲力尽。
这就是颗粒度粗的表现:把不想上学”当成一个笼统的问题来解决。
当我们细化颗粒度,就可以先放下评判,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
可以问孩子这些问题: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想去上学的?
是不是和某位老师关系不好?
是不是和同学闹别扭?
是否有霸凌问题?
是课程对你来说有难度,跟不上进度?
还是觉得学习没意思,缺少学习动力?
……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大概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接下来,每一个问题还可以再细化。
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觉得学习没意思,没动力,那么,可以进一步观察,或者和孩子聊:
如果给你的学习动力打分,0—10分,你觉得你的动力有几分?
哪怕孩子说1分,也可以问,那什么时候会有这1分的动力?
哪门功课会稍微感兴趣一些?
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是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学起来感到吃力?
……
颗粒度越细,越能清晰地找到问题所在。
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大的问题孩子不想去上学”孩子学习没动力”就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
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解决,比如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多练习巩固某些知识,帮助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这就是降低颗粒度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处理问题的颗粒度大,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大。
就像前面的比喻,当我们眼里看到的是整座山挡住去路,就以为需要把整座山搬走。
这个任务可太艰巨了,以至于我们心生焦虑,情绪暴躁,还有深深的挫败感。
当我们细化颗粒度,走进山里探路,会发现挡住去路的不是整座山,而是山路上的几块石头。我们只需要把挡路的石头移开就可以了。
如此,任务难度一下子降低了N倍。
04
降低颗粒度,还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糟糕的局面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将亲子冲突遏制在萌芽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一点小事引起的,不知怎么就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孩子哭天抹泪、要死要活,大人声嘶力竭、心力交瘁。
父母一筹莫展,绝望地想: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孩子没法要了。
一位妈妈在咨询中说,那天她和孩子发了很大的脾气,因为她觉得孩子对学习太不负责任了,心思根本没放在学习上。
这是一句颗粒度很粗的话。我会请妈妈讲一讲事情具体的经过。
了解了来龙去脉,会发现,妈妈之所说孩子不负责,是因为妈妈给孩子订正作业,让他看看为什么会出错。孩子不听,上来就把题全擦掉重新做,结果又做错了。妈妈非常生气,就爆发了情绪。
当我们一起还原过程,发现在这之前,因为妈妈的批评,孩子已经有情绪了,一直在嘟嘟囔囔。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题全擦掉的行为,与其说是不负责任,更像是和妈妈的一种隐性对抗。
细化颗粒度,还原到每一个回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事情是怎样一步步变得糟糕的。
如此,我们就可以复盘,在每一个小节点,我们可以选择更妥善的应对方式,在问题还是小火苗时就及时扑灭它,而不是等到熊熊大火烧起来再救火。
细化颗粒度,可以让我们带着觉知来处理问题,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05
处理问题颗粒度太大,我们就容易给问题定性,给孩子贴标签。
往往标签一贴上去,我们的情绪也就起来了。
就像上文中的妈妈,当孩子一股脑把题擦掉,她会认为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不负责任是对整个人的评判,贴上这个标签,就把整个人都定性了。孩子做什么事都会在罩在不负责任”的阴影里。
当我们细化颗粒度,会发现,只是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妥。
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妥?我们可以再继续细化——是当时正在情绪上?是任务有难度?只是偶尔出现的情况?
搞清楚症结,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就好。
这样,我们就把山一样大的障碍具体到某几块挡路的石头上,把对人的定性转换为孩子只是不会处理某种情境的能力问题。
这样一想,是不是轻松多了?
06
那么,怎样做到细化颗粒度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少评判,多看,多问。
就像我和橙子的那段对话。
当孩子说看不起某人”时,大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思想问题、品质问题,要坚决制止,不能姑息。
评判,会导致粗颗粒的处理。
当我们放下评判,怀着好奇心,和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句话背后都有哪些内容,就会发现很多质感的东西。
我们知道了孩子究竟是对哪些事看不惯”,也帮助他澄清了看不起”和看不惯”的区别,让他明白了为什么会看不惯”,以及怎样做才能看得惯”。
别着急下结论、给建议、做评判,先怀着一颗好奇心,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孩子。问着问着,就会发现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
07
其次,可以采用评分问话的方法。
评分问话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是个很好用的沟通技巧。(《这一句神奇的问话,帮你开启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会给出理由说服孩子接受我们的决定。
这是粗颗粒的应对方式。
如果细化颗粒度,我们可以先不急着给出意见,而是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
可以问他: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为什么想这样做?
可以使用评分法:0—10分,你有几分想要这个东西?
稍稍一细化,我们就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帮助孩子明晰自己的需求。同时,也看到孩子提出的具体需求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需求。
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更具体的问题上来讨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灵活地处理问题——不一定满足具体某个需求,只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好。
08
最后,当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细化颗粒度,学会拆解问题,拆解过程。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消息,有的问题很短,只有一两句话:
老师,我家孩子怕黑怎么办?
孩子缺少学习动力,怎么办?
大宝总是欺负二宝,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颗粒度太大,不是一个好问题,也往往不是真正的问题。
细化颗粒度,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
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问题?什么时候会加重?什么时候会减轻?问题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当出现问题时父母是怎样应对的?孩子又是如何反应的?
一串问题问下来,问题的脉络往往就呈现出来了。
就像一团绳子打了结,我们不能指望这个结凭空消失,得先把结弄松一些,找到头绪,才能解开。
很多时候,父母烦恼无比,焦虑万分,是因为问题在他们眼中像一座大山,很难移除。
这时要做的是,细化问题的颗粒度。
与其连洗澡水带孩子一起泼出去,不如走进山里看一看,到底是哪块石头在挡路,想办法搬开石头就可以了。
遇到困难,先要抽丝剥茧,澄清真正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教育孩子,生活中的事情不都是这样吗?
要做到这一点,无外乎两个心:细心,用心。
作者: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