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你好,我就好了。
你听话,我才开心。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你有出息,我就跟着享福。
没有你,我活着也没意思了。
这些话,有没有感觉很熟悉。从很多父母哪里,我们听过;从我们自己的口中,也对自己的孩子喊过。
《小欢喜》当中英子会在母亲的没有边界的爱中抑郁,只想逃离这种没有边界的控制。《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明明赚钱很多,却被妈妈和哥哥拖累得不成样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自己不堪重负。演员蔡少芬,18岁进军演艺圈,拼命赚钱帮助母亲偿还赌债。直到35岁,才决定终止这种不正当母女关系,选择过回自己的人生。被誉为香港的女儿”的梅艳芳,四岁半卖唱,十四岁辍学在歌舞厅赚钱养家,一直充当母亲和哥哥的摇钱树。甚至患癌去世后,母亲还去责骂她的蜡像,嫌她把遗产捐出去。
这些都是典型的缺乏心里边界所致,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是否能够保持界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是否丰盛。
心理学有一个词语”情绪勒索,很恰当地描述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对于孩子没有边界的情绪勒索的样子。
一、你好,我就好了现代社会,父母为孩子的未来生活操碎了心,包括生活、婚姻、财富……仿佛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他们就丧失了生活能力,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作为刚刚有孩子的新任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些情绪以及要求,是父母自己需要还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网易新闻做过一项调查,中国是逼婚的常见理由,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都是父母认为孩子结婚就好了,孩子好了,父母就好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儿子需要传宗接代,女儿嫁人就会有好的生活。孩子在适当的时间结婚生子,让父母不需要操心”。这就是父母眼中的孝顺”。
我的妈妈在我24岁,弟弟22岁的时候,为了我们的婚姻几乎陷入崩溃,那个时候最长听她说的就是:
你俩这样让我怎么办?我在家盖的房子就是为了你呀!你妈妈一辈子好强,你看现在一个村子的人看咱的笑话?你俩不结婚,怎么对得起我?你俩有了家,我就能彻底放心了。仿佛我们罪大恶极,对母亲的辛苦付出视而不见,辜负了父母给的这个生命一样。看着啜泣的父母,就只能默默忍受,现在才发觉,那是母亲对自己无形当中的情绪勒索”,而我们照单全收,并且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认为是自己不好从而变得焦虑崩溃。
而如今当我有了孩子,也会在无意识当中有过这样的念头:
你好了,我这辈子就圆满了。妈妈的梦想就靠你实现了。我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我的孩子就是我唯一的希望。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就是和父母一场分离的旅程,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而是他们自己生命的开始,不应该承载着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和过多的期待。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鳌丙,一出生就背负了整个龙族的期待,他又怎么享受本该自由的人生。
二、都是为了你好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的明天。
网上很流行一个段子: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好,是妈妈觉得为了你好。
然而,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小欢喜》当中宋倩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选择最好的学校,做最好的晚餐,请最好的老师,不让孩子见那个不靠谱的爸爸……然而这一切都是妈妈自认为的为你好”,传达到孩子那里就变成了控制。
还有以下的情景,是不是都很熟悉:
1.夹菜孩子的碗里被塞满了你认为对他身体好的青菜、虾仁、鸡腿……如果孩子说:妈妈,我不喜欢吃虾仁”,多半得到的回答是:虾仁对身体好。
所以孩子会挑食,不爱吃饭,会出现追着孩子满屋子喂饭的父母。
2.催婚父母好像永远都比你知道你改什么时候结婚,跟谁结婚,甚至比你更加知道你该什么时候生孩子,生男孩还是女孩。
3.学习舞蹈、围棋、画画、英语、机器人,所有的选择都在为你好”的基础上安排好了,从来没有争取过孩子的意见。这个玩具太贵了、这个太大了,这个上次买过了、不行……孩子丧失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点小事你都不听我的?孩子会感到内疚,甚至愤怒,他们是不是也会在心里呐喊:求求你们,不要再为了我好,请为你自己而活好不好?父母大概也会说: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还错了吗?我真命苦。
对孩子的情绪勒索的剧情一次次上演,了解到典型的对孩子情绪勒索的模式以后,怎样建立情绪边界,让父母和孩子更加享受美好的的亲子关系呢?
一、课题分离:区分这是谁的事情,建立边界世界上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和老天爷的事。把老天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会成为杞人忧天”故事的主角。 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会陷入无休止的纠结与苦痛中。
例如:
孩子不爱学习,不听课、不写作业,父母会怎么办?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学习!上辅导班,请家教,有时候甚至可能打手心,扯耳朵,貌似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实际上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的,做不完当天作业,父母就不让吃饭。问题是,这样强制的手段,并没有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孩子学习或者不学习,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父母逼迫孩子吃饭也是对孩子课题的随意干涉。如果这样,就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怎样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答案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多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成绩不好、无法上好的学校等等,最终承受结果的并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但是可能有人会问:父母有责任让孩子学习好,身体好,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选择,孩子完全不学习,完全不按照习惯吃饭,结果会很严重的呀?那时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界限之内,没有爱。
当我们分清楚了课题属于谁,建立了初步的界限,下一步就是对于界限的不干涉与守护。
二、看见对方,尊重界限课题分离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罗曼·罗兰说:所谓幸福,是在于认识一个人的界限而爱这个界限。
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种信任,不剥夺他人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正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允许孩子做自己,如他所是;
允许自己做自己,如我所是。
某个国家有一个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1.倾听陪伴意识到那是孩子的事情,我们便清晰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是最好的给予。去倾听和陪伴,而非直接去把问题解决,抢夺孩子的问题,剥夺孩子去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大家应该都体会过父母直接把孩子的困难解决之后,孩子的沮丧感。例如,孩子正在捣鼓他坏了的玩具,爸爸一把抢过来帮忙修好,这时候孩子是很懊恼和郁闷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如果孩子心情不好,或者两个孩子发生争执,因为某件事情大哭大闹。很多时候妈妈会使用各种方法疏导孩子的情绪,企图避免冲突或者让孩子处在开心的状态。这也在无形中干涉了孩子的边界,剥夺了他们体验情绪和冲突的权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孩子不发出求助,我们只要倾听和陪伴,和他们一起度过这段时光就好了。
孩子晚上不睡觉,父母有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不肯睡觉,可能是因为他有很兴奋的事情要跟父母分享,或者是想跟父母腻歪一会儿,这只是我猜测的原因,真正的原因,需要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去倾听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也会尊重父母的界限。
2、看见对方,和平协商当我们看见了彼此的界限,彷佛黑白分明,一是一,二是二。那个界限是没有温度的,因为界限里面是我,界限外面是孩子,把妈妈和孩子划分到了两个世界,想要二者平衡,就需要我们穿过界限,看见对面的孩子。
例如:孩子总喜欢边洗澡边玩水,玩多久都可以顺着他,但是别人要用卫生间怎么办?如果只看到了玩水是孩子的课题,用洗手间是别人的课题,与我无关,那么说明界限让父母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了,并没有看到对面的孩子。
因为妈妈忘了:孩子是可以协商的,如果没有协商这一选项,只想着自己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不给别人添麻烦。事实上,孩子玩水,别人要上厕所,两者是可以通过和孩子协商化解的。
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我们的经验,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但并不是站在一个我懂,你不懂”的角度去指导或者说教,又美名其曰提供帮助。我们要看到在孩子自己的课题中,他又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是平等的。
当然,和平协商并不是灵丹妙药,并不会每一次都奏效,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创造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抛开父母的权威,抛开为你好”的旗帜,我们是独立平等的个体。

孩子与父母,总是有时差。当父母意识到对孩子的情绪勒索,那些我们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情绪和意愿,是时候该卸下来了。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在界限中看到彼此,同时报有链接和支持,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领。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控制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能纵观孩子所处时空的全貌,真正看见孩子。当我们有了界限,超越界限的时候,我们之间爱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