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知乎上有个提问:"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其中有一个答案这样说:因为那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同时也是底线!
说起规则,人们似乎认为,规则是为大人制定的。在教育方面,一些父母也是忽略了这一点。大人不遵守规则,人们会非常严厉地苛责他,而如果小孩子不遵守规则,人们却又表现地格外地宽容,觉得这只不过是因为孩子不懂事罢了。
所以,当孩子破坏规则,或是不遵守规则时,小孩子基本是没有受到太大的惩罚。一些父母认为,我们不应该约束孩子的天性,而是应该释放孩子的天性。父母声称要给予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在自由、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很多父母认为,西方教育是自由快乐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儿童教育学中有一个"复印件学说",孩子的行为就如同打印机输出的复印件,如果其中的内容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在原件身上找问题,父母的教育,便是原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父母疏忽了"规则教育"。
西方教育中,规则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点。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又或者是在其他公众场所,孩子都要被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在这个规则的圈子里面,孩子才是自由的、才是快乐的。

很多父母以为,西方父母几乎都采取放养政策,其实不然。大部分精英家庭采用的是"圈养",而大部分体力劳动者才是采用放养模式。
我们来看一下,一些西方国家的规则教育:
德国:从婴儿期就开始规则教育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规则的国家,遵守规则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默契,而这份默契给予人安全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教育中,德国人积极强调设置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规则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不至于迷茫没有方向,有规则的指导才能更安全地到达自由。
德国人的规则教育,从婴儿时期就已开始。
从最初的会爬开始,父母就明确告诉孩子,哪里可以爬,哪里不能爬;哪些东西可以摸,哪些东西不能摸;到日复一日的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连周末也不例外;再到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等,德国人的规则教育,绝对可用"严格"来形容。

在美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老师比较重视行为规范,他们每个星期都会让孩子把行为成绩单拿回家,而学业成绩单一个学期才发4次。
行为成绩单包括:
1)是否能听从指令。
2)是否能和同学一起玩:比如,是否能轮流,遵守秩序;是否会排斥别人/孤立别人;是否会合作。
3)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是否会打扰别人:比如打扰老师;不举手;大声喊出来/不举手就脱口喊出来;在别人讲话的时候,讲话干扰别人。
4)是否在独立学习时间产生干扰:比如,学习时间讲话或者玩;不好好坐着,在教室里闲逛。
5)是否能遵守纪律:在教室;在学校走廊;在厕所;在食堂;在别的课上……各个场所的基本规则都一样。
6)是否尊重别人……

荷兰老师不会姑息无理发泄情绪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儿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则以及对规则的遵从。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
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
缺乏规则教育,等同于暴力孙瑞雪说:"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建立规则,等同于暴力。"
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规则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平等教育",培养孩子的谦卑规则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平等教育,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等孩子年纪大了一些之后,孩子便会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例外,孩子既不比别人高贵,也不比别人弱小。
在这样的意识下,孩子会慢慢地变得谦卑。在父母面前,也不会过分无理取闹,不会过分放纵。未来,孩子犯罪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这份敬畏感不仅是面对周围的人和物,更是处于一份对孩子自身的敬畏感。
正如上文提到的,遵守规则,不仅仅是对自身负责,更是一种尊重、一种敬畏。只有心存敬畏,孩子才能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底线。不然,等到孩子长大之后,
便只有社会去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了。
"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它能够约束孩子的行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素质。
校有校规,家有家规,每一个不同的场合,孩子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很好地约束了孩子的行为,为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时,父母就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
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才会是一个自律专注的人,最终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如何将规则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去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明确生活中的规矩,正确引导首先,父母应该先要帮助孩子明确生活中的规矩,在什么场所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出现哪些行为,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孩子应该怎么面对。
比如说,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声说话、不能随地吐痰;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随便说话,随便影响别人;作业要认真写,对待长辈要有礼貌,等等。
只有孩子明确了规则,才会知道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才不会随意地去触犯规则。不随意触犯规则,孩子将会省去很多麻烦。
制定家庭中的规则,赏罚分明其次,父母要制定家庭中的规则,即在家里,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错了事情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做到奖惩分明,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去遵守规则。
比如说,孩子起床后要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吃饭时不允许挑食、吃多少盛多少;不能随便发脾气;做了不对的事情要立马说出来、要道歉;先完成作业再去玩耍等等。
家庭规矩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一同制定的,孩子要明白这些规矩存在的意义,并且认同这些规矩,孩子才会去遵守这些规则。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将更有助于孩子遵守规则。
确保规则的一致性,言传身教此外,父母必须要确保规则的一致性。即孩子触犯了规则时,要受到惩罚;父母触犯了规则时,同样应该得到惩罚;不能出现规则只对孩子起作用的情况,否则孩子会不认同父母。
在孩子面前,父母更应该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公众场所,父母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则,孩子会看到父母的言行举止。这样,父母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父母要意识到,规则教育是很重要的。小的时候,孩子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那么长大后,孩子会更有可能成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我是小B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